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新增登记姓名:17人。
>生命体征扫描结果:非现存,非消亡,处于‘声维稳定态’。”
科学家们彻夜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这群人并未真正死亡,而是因一次极端共感共振事件,被“锚定”
在声音构成的维度中??他们的意识以声波形式持续存在,唯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被肉眼观测。
换句话说,他们成了“会走路的记忆”
。
消息传开,全球掀起新一轮守声热潮。
人们不再仅仅上传音频,而是开始主动创造“值得被听见”
的生活瞬间。
婚礼誓言录制成声纹戒指,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封存在水晶胶囊,老兵们集体重走战场,只为对着废墟说一句“我们记得你”
。
甚至连监狱也开始试点“倾听改造计划”
:囚犯每日需录制一段自我对话,内容不限,但必须真诚。
三个月后,某位连环纵火犯在录音中哽咽道:“我不是恨那栋楼,我是恨小时候没人肯听我说冷。”
他被释放那天,亲手种下一棵树,并贴上二维码:“扫描可听它的生长声音。”
春天来了。
第七号节点的麦田金黄一片,艾萨克举办首次“开镰音乐会”
。
不用乐器,不请歌手,观众只需赤脚走入田间,随风摇曳的麦穗便会因摩擦产生独特音频??每一步都踏出不同的和弦。
有人录下全程,上传平台后引发轰动。
AI分析显示,这片麦田发出的声音频谱,竟与十年前那位失语女孩脑电波高度吻合。
“她在唱歌。”
艾萨克说,“通过一万株麦子。”
而在城市角落,一个戴着耳机的年轻人停下脚步。
他原本是Echo-X的重度用户,靠AI安慰度日。
可此刻,他摘下耳机,听见街头艺人拉奏的一段走调小提琴曲。
那声音粗糙、不稳定,却让他忽然想起母亲年轻时哼过的歌。
他蹲在街角,哭了十分钟。
然后,他打开手机,删除了所有虚拟共感应用。
回家路上,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今晚我能回去吃饭吗?”
电话那头,长久沉默,接着是一声带着鼻音的“好”
。
世界正在改变。
不是因为某个英雄,也不是某项技术,而是因为千千万万普通人,重新学会了??
**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