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最后的帝王》青色兔子
刘协目光在冯玉面上打个转,有些事情心知肚明,只笑道:“你这碎银子,怕是也要送出来了。”
冯玉提着心,笑问道:“陛下此话怎讲?”
刘协笑道:“你怕是还不知道。
江东长公主如今正在吴地捉人,去买她侍女织就的锦缎。
以你持节都督的官位,少说也要买它一寸。”
寸锦寸金,若冯玉当真是靠俸禄过活,也不是一笔支出了。
冯玉放下心来,面上的笑容也舒展开来,道:“江东长公主殿下的事情,臣就算是身无分文,也要前去捧个人场的。”
伏寿本是计划着造出多架提花机来,供给女工纺织,出来的锦缎,通过皇帝派赵泰开辟的商路,贩卖到传说中的大秦去。
当初伏寿在长乐宫中,是听蔡琰说过关于大秦故事的,据说在大秦不产蚕丝、大秦人也不会纺织,但是当地的达官贵人极爱织物,锦缎到了大秦,能卖出在大汉十倍百倍的价钱。
伏寿素来信服蔡琰的见识,后来也问过前往安息等地的商人,知道确有此事。
她原本以为商路通后,她可以大量卖出锦缎,以此付给织女工钱。
伏寿算过这笔账,一个织女纺锦缎所得,除去花费,所得盈利,是男子耕种百倍之多。
她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给织女开出十倍于男子的工银。
因从前与母亲阳安大长公主关于“女人”
该做什么的争执,伏寿格外留心世上女子究竟以何某生。
伏寿从长安一路东行来到吴地,路上所听所见,感触颇深,那就是只靠种地,女子是逃不脱依附男子这命运的。
但若是纺织,女子所得不输于男子,便有了她的底气。
寻常纺布,是一种收入。
若是会技艺,能纺锦缎,则又是另一种更高的收入。
这就是她当初求皇帝赐给会造提花机工匠的原因。
后来会造提花机的工匠来了,工匠所需的材料孙府也给备齐了,学会技艺的织女也召集了,绝美的锦缎一寸一寸织出来,然而朝廷通往大秦的商路,也没能如计划中那样通行。
皇帝曾经提出来,要以中央或皇帝的私库来收购她产出的锦缎。
但伏寿清楚不管是中央的财政还是皇帝的私库,都并不宽裕,就算有金银,原也不是为了备着买锦缎的。
若不是经营者是她,皇帝绝不会有此提议。
伏寿于政府财务大约并不精通,但有一点她很清楚,那就是最好不要让皇帝吃亏,这不会引来什么好事儿。
所以伏寿坚持拒绝了,把目光转回到吴地来。
她当初会有这个念头,也是因为见到地方上的豪强大族,出入奢侈,有时候就连随身的仆从都着锦缎绸衣,真正是战乱之下礼坏乐崩了。
既然这锦缎暂时卖不去大秦,倒不如在吴地试试看。
伏寿往吴地的豪强大族官员之家,力推锦缎售卖。
于是便有了皇帝问冯玉的话。
只是因为朝廷在吴地分田改革,吴地的豪强大族在朝廷兵马强压之下,不死也脱了一层皮,从前家产万顷,如今不过十顷,谁能真从容淡定面对?如张温这等领私兵而起的,是兵败就死了;还有一等虽未起兵,但心里着实憋屈窝囊,其中年长些的,几个月间连气带怕,一病也死了;还活着的,要么噤若寒蝉、要么静待时机,但几乎都对朝廷充满了怨恨,也不会买江东长公主的账。
只有如朱奇这等人家,因为手上经营着贩盐的生意,虽然被收走了土地,仍有大额的进项;而因为有生意,也就意味着和气生财,至少不能跟朝廷拧着来,所以少不得捏着鼻子买了两丈。
除了贩盐贩铁的大商户之外,伏寿的锦缎想要再往民间别处是售卖,的确是艰难了。
她目光一转,便又落在了官宦人家。
就如同冯玉一样,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手握实权的官员,不管是本心还是无意,总是能积攒下许多金银之物的。
伏寿也有分寸,她不往那低阶家贫的吏员中去,只在孙权相熟的周瑜、张昭、鲁肃等人府中下功夫。
两三年下来,伏寿清楚吴地这些官员之中,哪些富得流油。
这等事情,丈夫素来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