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阿烈喃喃道,“不是用身体,是用灵魂。”
片刻后,少年缓缓起身,转身面向众人。
他抬起手,以极慢的速度打出一串手语。
小满精通唇语与手语,当即翻译出来:
“她说:种子已经落地,根须正在生长。
黑暗里仍有锁链,但钥匙已在路上。
你们要继续前行,不要回头。”
话音落下,湖面恢复平静。
光晕消散,声灯重归轨迹,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唯有那少年掌心,留下了一道淡金色的印记,形状如同一枚倒置的泪滴??正是林昭仪遗留的天然声晶之形。
数日后,全球十三个次级共鸣腔同步记录到一次强烈的共振峰值。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陆续出现新的“声迹遗址”
:格陵兰冰盖下传出北欧萨满的吟诵片段;撒哈拉沙丘间回荡着腓尼基商队的驼铃节奏;亚马逊雨林深处,一棵千年巨树的年轮中检测出持续不断的低频震颤,经分析竟是某种早已灭绝语言的语法结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声音并非被动释放,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互动特征??当某地人类播放修复后的传统民谣时,对应区域的自然环境便会响应,产生和谐的共鸣反馈。
科学家称之为“生态听觉共振现象”
。
联合国紧急召开“全球声文遗产保护峰会”
。
中国代表在演讲中引用《晋末芳华录》中的一句话:“声为人魂,禁声即诛心;听为共情,拒听即割爱。”
会议最终通过《?湖宣言》,确立“倾听权”
为基本人权之一,并成立“世界声联网组织”
(WSN),致力于构建跨文明、跨物种的共同听觉平台。
然而,阴影并未退去。
同年秋,?湖营地再次遭遇网络攻击。
这次的手法更加隐蔽??黑客并未试图删除数据,而是悄然植入一种“逆向声模病毒”
,能在特定条件下将治愈性音频扭曲为诱发焦虑与幻觉的噪音。
若非一名实习生偶然发现某段《牧羊调》播放后导致实验室小白鼠集体躁动,后果不堪设想。
追踪溯源,信号依旧指向皇宫内务司废弃机房。
但深入调查却发现,那台终端虽物理报废,其操作系统却仍在运行,且连接着一个未登记的量子计算节点。
更诡异的是,该节点的核心算法带有明显的“意识模拟”
特征,竟能自主学习并模仿林昭仪的语言风格,甚至伪造出一段虚假影像,宣称“拾遗运动已完成使命,应立即终止”
。
“这不是普通黑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