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姑父说过,当世界再次需要‘回音’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小女孩,拿着不会响的铃铛,来找我。”
小满浑身发抖:“陈爷爷……您记得陈默先生?”
“怎会不记得?”
老人微笑,眼角有泪滑落,“他是我启蒙老师,也是把我推向音乐之路的人。
但他真正的使命,从来不是作曲,也不是造钟??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听得见’的人。”
他颤巍巍地从枕头下取出一本泛黄的手稿,封面上写着《音核传承录》。
据他说,这是陈默晚年秘密撰写,记录了七位“听钟者”
的遴选标准与觉醒方式。
前六位均已应验:沈师傅(工匠之诚)、苏禾(求知之执)、阿依克(纯真之始)、艾琳(仁心之察)、卡松古(无言之悟)、林小满(善意之恒)。
而第七位,则需具备“跨越生死的倾听之力”
??既能听见生者的痛,也能听见亡者的愿。
“你已经是第六位了。”
陈望舟握住她的手,“但真正的第七位,或许就在你身边诞生。”
那一夜,全球多地报告异常梦境:数百万民众同时梦到一座古老的木桥,桥头站着一位披发持琴的女子,身后跟着六个模糊身影。
女子转身面向众人,开口说话,却没有声音传出,唯有心口震动如钟鸣。
心理学家称之为“集体潜意识共振”
,宗教团体则宣布“新启示降临”
。
唯有苏禾看完报告后,轻轻合上眼睛,笑了。
她知道,那是昭华在召唤。
三个月后,国际共感基金会正式启动“回音计划”
,旨在培养新一代倾听者。
课程内容不教授技术,也不强调理论,而是通过沉浸式情境训练,让人体验极端孤独、误解、悔恨与宽恕。
考核标准极为严苛:必须让至少三人在其面前流泪并说出毕生最大遗憾,且全程保持沉默直至对方主动结束倾诉。
首批毕业的三十名学员中,有一半来自战乱地区,包括前童兵、难民、极端组织家属。
他们回到家乡后,自发组建“流动倾听站”
,在废墟、集市、边境线上搭起帐篷,挂起铜铃,迎接每一个愿意开口的灵魂。
一位卢旺达老妇人在听完儿子讲述自己曾屠杀邻居的真相后,抱住他痛哭:“我不是为了原谅你才来的。
我是为了让你终于能睡个好觉。”
而在加沙地带,那位曾与巴勒斯坦少女共享母亲呼唤声的以色列士兵,如今已成为跨民族调解员。
他常说:“我们打了七十年仗,却忘了问问对方的母亲是不是也会为孩子流泪。”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拥抱这场变革。
某些国家开始限制共感设备流通,称其“扰乱社会秩序”
;部分科技公司试图商业化“倾听算法”
,推出付费情感疗愈APP,结果导致大量虚假共情泛滥;更有极端组织宣称“森钟是外来意识入侵地球的工具”
,发动袭击破坏多处心音园分园。
面对逆流,苏禾发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钟声不会强迫任何人听见。
它只是存在,就像爱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