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干旱地区的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保水抗旱能力,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
图7-14瓦松
景天科植物瓦松(图7-14)喜光耐旱,常生长在向阳的岩石缝隙或屋顶的瓦缝里。
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它就将水分储存在自己的肉质茎里,趁机吸足水分。
同时它迅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产生后代。
雨季过去的时候,它也完成了使命,枯萎死去了。
旱生植物的叶子表面增生了许多表皮毛或白色蜡质,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加强对阳光的反射。
例如,沙漠中生活的沙枣,它除了老枝是栗色外,全身其余部分都是银白色,特别是叶子的正反面都有浓密的白色表皮毛(反面更密);这种叶子还能分泌白色的蜡质,形成薄薄的鳞片,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沙枣能在沙漠中顽强地生活下去,所以是防沙造林的优选树种。
植物对干旱适应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叶子表面积尽量缩小,甚至退化。
例如,松树的叶子变成针状,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状,光棍树的叶子退化成鳞片状,等等。
叶子变小或退化了,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事实上它们进行得很好,如针形叶,虽然叶的面积大大缩小,但叶的数量却大大增加,而且针叶之间的缝隙也能透光,结果反而增强了光合作用。
有些叶子退化了的植物,它们的茎变成绿色,内含叶绿体,而且体积膨大成肉质状,表皮角质化,这样的茎既可进行光合作用,又可贮存大量水分,还能减少水分蒸发。
此外,很多旱生植物在干旱季节可以进入新陈代谢极为缓慢的休眠状态,减少了营养和水分的消耗,这是它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获得的适应性。
旱生植物的根系也变得十分发达,如沙棘的根可达地上部分高度的5~6倍,能从很深的地下吸收水分。
有些旱生植物演化出一套独特的代谢途径,这也是在干旱环境中生存的一种策略。
例如,仙人掌、凤梨和长寿花,它们在晚上凉爽时打开气孔,吸收CO2并将其转化成固态化合物贮存起来。
到了白天天气炎热时,就将气孔关闭,然后将晚上合成的固态化合物分解,释放出CO2进行光合作用。
这样既保证了光合作用的需要,又在天热时关闭气孔避免了水分的过度散失。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旱生植物。
(1)梭梭对干旱的适应
图7-15梭梭(刘铁志供图)
梭梭(图7-15)又名琐琐,是藜科小灌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及宁夏等地。
梭梭生活在降水稀少的荒漠地带,有发达的根系和防止水分过度散失的身体结构。
干旱的自然环境使梭梭的根系非常发达。
它的地上部分只有1~4m,而地下的主根可深入地下10m,侧根在水平方向的扩散直径为5~10m,而且它的侧根还长成了上、下两层。
因此,梭梭能够在很大范围内吸收水分。
梭梭靠绿色的嫩枝进行光合作用,它的叶已经退化成了细长的圆棍。
在梭梭的枝干表面,还覆盖着一层光亮的蜡质,既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度蒸发,又可以反射强烈的阳光。
在沙漠地区,夏天极热,冬天极冷。
夏天,梭梭在气温高达43℃而地表温度高达70℃甚至8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
冬天,沙漠里气温可以降低到零下50℃,梭梭也不会被冻死。
梭梭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
在夏天长期炎热、干旱无雨的时候,或冬天极度寒冷的时候,梭梭都可以进入代谢极为缓慢的休眠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