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果作品的内容不能唤起幼儿任何表象,就可能成为无关刺激,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也就谈不上受到什么感染和教育了。
为了扩大幼儿的眼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幼儿文学作品中知识性题材要占较大的比重。
给幼儿创作这一类题材的作品,要与科普读物有所区别,一定要注意用文学的手法形象地表达知识,如《小蝌蚪找妈妈》《啄木鸟医生》《谁的本领大》等都是知识性与文学性兼顾的优秀作品。
(二)主题
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受生活经验制约,对事物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现象。
他们多数是用“好人”
或“坏人”
来区分人物,只注意故事情节,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不甚了解。
因此,对幼儿文学作品要求单纯、浅显、鲜明,不能过分含蓄。
如有的作品主题有些费解时,成人可以帮助幼儿释疑,以助其正确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幼儿文学读物的主题主要有三类:
道德性主题,是以形象告诉幼儿什么是“好”
或“不好”
,什么是“对”
或“不对”
的作品。
知识性主题,是以丰富幼儿知识为主题的作品。
娱乐性主题,或称兴趣性主题、无主题之主题,是指不强调作品一定要有什么“意义”
,而是以愉悦幼儿为目的的作品。
幼儿文学的创作要防止违反文学创作规律的“主题先行”
倾向。
如为了培养幼儿某方面的品德,就编一个没有素材依据的作品,借用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来讲道理,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讲得明明白白。
这样简单对应的创作方式很难写出受到幼儿喜爱的作品。
(三)形象
幼儿模仿性强,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形象和行为,不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
在需要反映一些反面东西时,要态度鲜明,使幼儿能明确地感觉到哪个好,哪个不好。
幼儿好动,喜欢活灵活现的人物(或角色),不喜欢沉默寡言的人物。
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中的人物,幼儿都喜欢孙悟空,不大喜欢唐僧。
另外,幼儿普遍喜爱动作多的故事,《萝卜回来了》《小羊和狼》之所以能受到几代幼儿的喜爱,是因为作品中对动作的描绘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能唤起幼儿对形象的注意,有助于对人物(或角色)行为的理解。
幼儿感知觉能力比较发达,感知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人物具体的外部特征,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低,还不具备透过现象分析、体验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他们对大段的心理描写或独白普遍不感兴趣。
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生动突出,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还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内容。
幼儿文学读物中的文学作品部分,与成人、少年儿童文学不同,作品中不强调形象的典型化。
为适应幼儿知识、经验有限,难以理解复杂性格形象的特点,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一般是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含童话中的拟人形象),如“狼外婆”
是凶狠狡诈的类型,“灰姑娘”
是勤劳善良的类型,“十兄弟”
是智勇超群的类型。
这类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一出场,性格不再有变化;人物的共性掩盖了个性;环绕人物的生活细节都趋向单一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