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儿歌(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儿歌

banner"

>

一、我国儿歌的历史发展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是人民口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儿歌历史十分悠久,远在三千年前就有传唱的“童谣”

;二千年前就有人收集和记录儿歌,在《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可以读到最早记载下来的儿歌。

在我国称作“童谣”

的儿歌,是指民间儿童念唱的歌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童谣”

还有各种名称,如“童子歌”

“孺子歌”

“婴儿谣”

“童儿歌”

“儿童谣”

“小儿谣”

“小儿语”

“孺歌”

等。

这些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内容虽然大部分不符合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但是它的艺术形式(如连锁调、急口令、颠倒歌等)和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兴等)对现代儿歌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被现代作者所采用。

童谣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

对于歌谣,古人的解释为:歌是有曲谱、有歌词的歌曲,谣是没有固定的曲调,唱法自由的“徒歌”

——歌词。

由此可见,童谣就是一种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以韵语写的没有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

到了明代,我国对儿歌的搜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者吕得胜、吕坤父子不仅看到儿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发现了它们的教育意义。

于是他们便着手广泛采集歌谣并进行改编,在16世纪末编辑成《小儿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

到了清代,郑旭旦等更肯定了儿歌的价值,称儿歌是“天地之妙文”

,犹如自然界发出的音响——“天籁”

刊行于19世纪中叶的《天籁集》和《广天籁集》都是优秀的儿歌集,其中的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理情趣的居多,既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性的儿歌,也有游戏性的儿歌,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还有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儿歌,如“一颗星,挂油瓶;油瓶漏,炒黑豆”

等,这两本书比明代儿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它们在民间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我国真正从儿童文学的意义去解释儿歌是在20世纪初。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出现过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1918年,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学者沈尹默、刘半农等人倡导下,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和歌谣征集处,创办了《歌谣》周刊,发表了所搜集的大量歌谣作品,对其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

的名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