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活动
banner"
>
一、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范畴
幼儿欣赏抒情性文学作品,主要是儿歌和幼儿散文。
儿歌(童谣)是采用一种简短的诗歌形式来反映自然和生活中的情趣。
散文则是一种着力关照内心世界、抒发主体情思,以真实、自由为核心,适合儿童阅读与欣赏的文学样式。
[2]抒情性作品,主要是通过抒情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审美。
二、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特点
抒情性文学作品是一种抒写作者的情绪感受以与读者进行精神对话的文体,所以特别强调个性化和个体情感的抒发。
它在写作上相当自由灵活,表现在选材上极为宽泛,在文章的结构上极为自由。
抒情文学的具体特点,请见本书第三章幼儿散文中的“散文特点”
。
三、抒情性幼儿文学作品的功能
抒情性作品,除了抒发一定的感情外,对幼儿还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价值,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或图画创设一种意境,来含蓄地表达和实现对幼儿的引导及启迪。
(一)道德的启发
在教育中,为了传递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借助文学作品来传递道德内容会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例如在传递“友善谦让”
的道德观时,完全可以借助趣味童谣,[3]来实现对幼儿的道德传递。
盆和瓶
左手一只盆,
右手一只瓶,
盆和瓶一起响。
不知是盆碰瓶,
还是瓶碰盆?
如今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长辈心中的无价珍宝。
在家中的自我和权威心理和行为,不免会让幼儿不知不觉地移植到集体生活中。
因此,集体生活中的许多“小磕碰”
,就成为幼儿吵闹的“导火线”
。
此时,可以将幼儿被动接受的“说教”
,通过上述的小童谣,转化为主动的发现和感悟。
在文字中,幼儿可以发现“相互摩擦”
是生活的必然。
因此,“谦让”
和“友善”
的道德准则就通过一个小童谣播种到了幼儿的心里。
借助文学作品引导幼儿道德的方式,是对幼儿心理的一种平等和尊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