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陶行知与中国传统文化
banner"
>
吴恒春
一、导论
陶行知(1891—1946)是享誉世界的人民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徽州故乡度过的。
陶行知小名和尚,学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的一个平民家庭。
父亲陶位朝,字笑山,号槐卿,初通文字,为人老实。
陶行知祖上本有一些田产,至陶父时只剩一亩一分田;原来在休宁万安镇上还开过一爿叫“亨达官”
的酱园店,因营业萧条,陶行知出生时,陶父已在家中务农,他不善家事,田地又少,靠种瓜菜、卖酱油、砍柴火度日。
陶行知孩童时期就表现出聪颖的天性。
他常去邻村叶家厅堂游玩,看到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
到了读书的年纪,家贫无力交纳学费,幸好有位方庶咸秀才在附近蒙馆教书,喜爱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为学生。
这样,六岁的陶行知得到了启蒙教育,方庶咸也由此成为陶行知人生路上的第一位恩师。
九岁时,陶行知到休宁万安,外婆见其聪明伶俐,把他留下送到吴尔宽先生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
当时的徽州教育素称发达,蒙馆专为幼童开蒙,进行启蒙教育,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经常的功课是上书、背书,读一本背一本,到年底则一本一本从头背。
其次是写字,从描红到临帖,天天要练。
陶行知后来果然练出了一笔好书法。
启蒙教育完毕之后便进入经馆,读《四书》《五经》以及“时文”
,“制艺”
(八股文),这时塾师便要开讲,并教学生对对子,做诗做文。
名塾师则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启发诱导,往往引而不发,使其自思,还提倡质疑问题。
陶行知聪颖过人,由蒙锭而经馆,且吴尔宽先生又是前清秀才,所以学得十分扎实,要求用45分钟将43行《左传》熟读记诵。
在陶行知11岁那年随父亲由万安解职二次归田再次失学,陶行知遭受到一次打击。
父母既无力供陶行知上学,又不忍耽误儿子一辈子,为此托人介绍陶行知到城内程朗斋门下,半工半读继续学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