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4)启发性原则。
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造能力。
(二)从环境层面落实
营造培养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人才的优良环境,是挖掘和发展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良好环境的营造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
1.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
创造环境的创设需要政府利用有效的舆论手段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激励创造风气。
陶行知认为要使人们的禀赋得到发挥,学问得到长进,事业得到发展,就必须“创造追求真理之气候”
。
并指出“追求真理之热忱”
“有赖于集体或彼此之鼓励”
“但所赖以追求真理之文化养料之配合则有待于创造”
。
2.需要学校环境的配合
实施创造需要学校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其中最关键的是彻底摒弃应试教育。
陶行知痛斥应试教育“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不教”
,把青少年学生变成了“书呆子”
“文化奴隶”
。
时至今日,陶先生痛斥的种种应试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了扼杀青少年创造力的罪魁祸首。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分而学,师生唯分是求。
不能彻底摒除应试教育的观念,就不能把学生从应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需要家庭环境的配合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独断、专制的气氛有碍孩子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生活教育的宗旨包括培养创造力”
。
家长应营造民主与宽松的家庭环境,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他们对生活进行各种探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