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这则新闻中,采编人员突破了常规成就报道的框架,进行深度剖析,以轨道交通这个高关注度的事件作为新闻由头,把“世界第一”
作为切入点,强化了新闻主题效果。
毫无疑问,拓宽新闻报道的外延,变单纯的陈述式为多样的解释式、预告式、警示式报道,使新闻报道的形式不拘一格,角度多元化,其效果十分显著。
(四)报道过程上注重互动性
“受众本位”
模式的确立和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也使新闻报道过程的交互成为可能。
1.营造参与情境
电视新闻的生命在于满足观众的需要,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强调节目主持人或记者与屏幕前观众进行“面对面”
的交流。
把主持人或记者推到镜头前,在事件现场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即兴采访、现场播报,这种“人际交流”
方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主持人或记者的言行举止,加上事件现场的动态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既保持了新闻的原生态过程,也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平等的传播与接收状态。
2.拓展互动途径
单向的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传播格局和受众口味,因此,建立丰富的互动机制成为电视新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
第一,建立以特定新闻议题为中心的观众参与方式。
节目通过“话题讨论”
、“头条评选”
和“热线投诉”
等办法来设置议程,并利用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互动手段,建立起电话直播连线、网上论坛等,让观众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主张,扩大电视观众的参与面。
第二,建立以征集新闻线索为导向的观众参与方式,节目广泛采纳观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摄录下的新闻作品,既有很强的时效性,也能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参与意识。
目前,几乎每个电视台、频道和栏目均设立相应的“新闻热线”
,既成为获取各类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成为传受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服务观众的有效方式。
畅通的互动渠道的建立,必然有助于电视新闻更好地根植于社会基层,也有利于舆论导向的正确施行和舆论监督的良性展开。
[1]周勇:《电视新闻编辑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2][美]约翰·S·道格拉斯、格林·P·哈登:《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节目视频,news.xi.zgjx2008-0526t_8255131.ht
[4]周建青:《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如何创新——以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早班车〉〈时事直通车〉为例》,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6期。
[5]节目视频,news3.xi.zgjx2007-0108t_5578377.ht
[6]引自朱振岳、朱丹:《在多元化中引领主流——浙江各界评述“方言类”
节目的是是非非》,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6日第8版。
[7]节目视频,news.xi.zgjx2008-0529t_8277464.ht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