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果观察研究需要了解的是程度、好坏的水平等,就需要运用定量的观察方法,比如想研究3~6岁幼儿同伴交往水平,就可以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想研究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则可以选取事件取样观察法。
而观察研究还需要了解行为或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发生时,一般可以采用定性观察法或者参与性观察。
2.观察对象活动的特点
如果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相关的活动有比较明显的时间规律,则宜采用时间取样研究,如“教学活动中幼儿注意分散状况研究”
、“幼儿午睡入睡状况研究”
等。
有些观察所指的行为或者事件在空间上比较分散,参与性观察就比较困难,如“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的研究”
,孩子可能在学校说谎,也可能在家里欺骗父母。
所以像这种研究就只能通过间接的观察方法,如通过父母的观察,或采用录像机等设备进行的观察。
因此,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才能取得准确、全面、完整的观察记录资料。
3.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
不同的观察条件会直接影响到观察者对观察方法的选择,观察者应考虑自身具备的观察条件从而选择观察方法。
这里所指的观察条件包括观察者能用的时间、观察设备(录音与录像器材等)、参与观察研究经验、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等。
就观察者能用的时间来分析,以幼儿的气质与课堂表现关系的研究为例,幼儿教师则可以充当观察者,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幼儿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这样获得的资料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四)培训观察者
观察记录的获得是通过观察者的观察而获得的,因此,观察者的主观性和反应偏差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观察之前必须对观察者进行培训[5]。
第一,为观察者提供课题研究的基本资料,使其了解观察的目的、内容、方式、对象、场地等情况,提高观察者的心理准备水平。
第二,采用类似有待观察情境的录像带进行观察练习。
通过练习,要达到四个目的:①熟悉观察的情景。
②区分所需要观察的行为与无关行为。
③阐释记录。
④增强观察者的角色意识。
①选择类似有待观察的情境,进行实地观察练习。
②检验观察者的观察效果。
主要是通过计算观察者信度来完成的。
③消除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效应是指由于观察者不恰当的行为,如未能正确地使用观察表,或观察者的偏见等问题,导致观察的结果反映的不是自然发生的行为,而是反常的行为。
④获准进入现场。
由于学前教育观察研究一般是在现场进行,这就涉及现场准入问题。
要顺利进入观察现场,研究者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研究者通过向观察对象所在的单位(如幼儿园、家庭)详细解释观察的目的,争取相关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力争为观察研究实施创造有利的氛围。
二是了解观察对象的生活与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观察研究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