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次,时间取样观察法的时间间隔比较难选定,且不适合用以观察那些出现频率不高的行为事件。
比如所观察的行为事件每半个小时出现一次,而预定好的观察时间是每15分钟观察一次。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导致没有或者较少次数观察到特定行为事件的情况。
而事实上,特定的行为事件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其出现频率比较低而已。
最后,时间取样观察法也仅适用于观察外显性行为,对于如思维、想象、联想等相对内在的心理活动是难以直观观察的。
(三)时间取样观察法的运用实例
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典型例子是帕顿(M.B.Parten)[10]20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社会参与性程度的研究。
她首先根据儿童的在游戏中的参与性程度,将儿童的游戏状态分为六种,对每种儿童的游戏状态进行操作性定义(见表4-7),并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见表4-8)。
表4-7六种游戏状态的操作定义
续表
表4-8学前儿童社会参与性活动观察记录表
先选择一个时间抽样间隔(如30秒钟观察,10秒钟记录,停顿40秒再观察下一名儿童)。
在规定时间里,依次对每一个儿童观察30秒。
根据操作定义,判断每个儿童当时从事的是什么游戏类型。
然后将其判断结果体现在观察记录表中。
如要对1号约翰进行观察,则先在记录表第一栏填上观察时间,填上儿童代号,在观察了30秒之后,依据游戏状态的六种定义判断约翰的游戏类型,如果判断结论是“旁观”
型,则在“旁观”
一栏下面打上“√”
。
对2号汤姆进行观察,则重复以上过程。
通过对观察得来的资料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依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较小的儿童进行单独游戏较多,然后渐渐发展到平行游戏,最后发展到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