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节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banner"
>
一、数据资料的整理
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收集到的一些用数量形式表现的有关教育现象或事实的资料。
如通过调查法收集到的某幼儿园幼儿睡眠状况的资料,通过测验法收集到的某区幼儿园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成绩等数据。
由于数据资料一般数量巨大且杂乱无章、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数据资料的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检查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用统计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条理、直观、系统的一种方法。
数据资料的整理具体步骤如下。
(一)检查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有效、真实、完整的资料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因此数据资料整理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数据资料的检查,即对所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必要的质量审核,以确保即将分析研究的资料是有效、真实和完整的。
所谓资料的有效性是指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必须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能有效地说明研究的目的,反映研究的需要。
所谓资料的正确性是指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不能出现与事实有出入的情况,即收集资料时必须做到客观精确,不能出现因主观影响和各种工作中的粗心或不慎引起的错误的数据。
资料的完整性是指反映研究对象的资料在各个项目上不应有遗漏,以确保统计分析的全面性。
如问卷或量表是否全部收回,实验的数据是否全部收集等。
鉴于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疏忽或不慎将错误的、无代表性的数据收集进资料中,以及有可能遗失部分重要资料,所以要求研究者在进行数据资料检查时,应及时地删除错误或无关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以保证研究收集的每一个数据的质量,进而确保整个研究的有效进行。
(二)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是指按照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时所用统计方法的可能性,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
它是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简化、概括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打下了基础。
分类标志按形式可分为性质类别和数量类别。
1.性质类别
性质类别是按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不表明事物之间的数量差异。
如可把幼儿按性别分为男和女;按组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按年龄分为4岁组和5岁组;按健康状况分为好、中、差等。
2.数量类别
数量类别是按数值大小进行分类,并排成顺序。
在排列顺序时,可以直接按数值大小进行排列,也可以用等级顺序进行排列。
(1)顺序排列法。
顺序排列法就是将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这样就可看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据是多少,各数据出现的次数和位于中间的是什么数等。
如果一组数据数目不多,可直接排序;如果数目较多,一般就要编制一个次数分布表。
(2)等级排列法。
等级排列法即根据顺序排列划分等级,但与顺序排列不同,它是按数值所含的意义确定。
如对于考试成绩或能力测验的分数,应将数值大的排为第一等;对于体育竞赛的测试时间或完成一项任务所用的时间数据,应将数值小的排为第一等。
(三)编制统计表与统计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