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绘画作品的分析方法
banner"
>
(一)对学前儿童性格和情绪情感特点的分析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学前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
通过运用专业美术知识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对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特点等的了解。
台湾学者郑明进对这方面有比较集中而明确的研究结论:[6]
第一,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色彩(黑、白、灰)的使用,可以看出儿童的性格特点。
例如,性格积极、活泼的儿童使用色彩较多,而消极、拘束的儿童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
第二,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中,也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状态。
例如,儿童心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用明朗的红色、粉红色、黄色、黄绿色等色调;而心情郁闷、烦躁、不安的时候,则用色较少,且倾向于使用黑色、紫色、暗绿色等色调。
第三,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出现多,则表明该儿童是属于攻击型的。
第四,画面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的儿童,而画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的儿童。
第五,画面出现特殊形体并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儿童则可能具有分裂性格的倾向。
(二)对学前儿童艺术思维活动特点的分析
此外,由于学前儿童在绘画创作中的思维活动是多通道地获取、再造、物化审美心理意象的活动,因此,通过对学前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儿童的艺术思维是怎样的,包括艺术思维过程中的知觉、反省和制作的特点。
1.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
学前儿童对绘画创作原材料的获取是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来进行的,其中主要是他们的视知觉。
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
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过程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它反映了学前儿童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
绘画活动中的视知觉不同于一般的视知觉,它是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是一种积极的视觉思维。
除了视觉外,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还要借助触觉、嗅觉、听觉通道参与进行。
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静物写生”
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学前儿童是怎样表现其知觉到的物体特点的,在作品中他们会力图反映物体比例、空间遮挡关系,其知觉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个人倾向性。
此外,儿童的知觉受其自我中心主义心理特点的影响,使其只画自己所注意或关心的事物,即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某些细节,并且受学前儿童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影响,其在绘画时会主动把事物不完全的部分补足。
同时,由于对艺术思维来说,知觉是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审美心理意象是事物在儿童头脑中所形成的融入了主体情感色彩的表象,因此,通过对学前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对感性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自我解释,而且可以知道他们的喜好和情感世界。
例如,某幼儿在画“跑得很快的人”
时,描画了人跑动时胳膊与腿的摆动、身后像风一样的斜线、流出的汗、随风飘动的辫子、脸上愉悦的表情等,反映出幼儿很在意并能凸显运动的细节,且喜欢奔跑带来的畅快感;在画“我乘公共汽车”
时,不仅把公共汽车画成长方形,里面有很多椅子,坐着很多人,而且要画出“汽车冒出的烟特别难闻”
;在以“母亲节”
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学前儿童以各种动物为主要形象,画了“妈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