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个案研究法的步骤
banner"
>
(一)制订个案研究计划
和任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样,个案研究也需要围绕“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指导思想是什么”
、“教育策略是什么”
、“教育效果如何收集”
、“研究的步骤和周期是什么”
等问题预先制订一个研究计划,内容涉及研究问题性质的确定、合适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的重点和所使用研究方法的考虑,研究资料收集时间间隔与步骤的安排等。
(二)选择个案研究对象
个案研究不是仅仅随意地在调查个体,而是寻找“重要信息提供者”
,因此需要研究者具有细心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综合判断能力。
研究者应该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具有某一方面典型特征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
迈克尔·巴顿(2001)把个案研究者选择个案的步骤描述为目的抽样。
目的抽样旨在选取能够提供和研究目的相关的丰富信息的个体。
研究者通常采用系统的抽样策略选择某一个个案或多个个案,下表是巴顿描述的15种目的抽样策略,按抽样依据分为四类。
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选择多个个案进行研究。
如果研究者只选择一个个案,只有某些方法适用(在第二栏开头标有“单”
而不是“多”
的方法)。
[4]
对学前儿童教师来说,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师自己的研究目的,如教师发现小班大多数幼儿在说话或回答问题时表达通常都比较笼统,语句不完整,而某个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不仅语句完整,而且意思非常准确、到位。
为了了解这个学前儿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可以将其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收集个案资料
详尽的资料收集是得出准确结论的重要保证。
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尽可能地运用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测查等各种手段收集与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
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同一现象的资料,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个案资料的收集应注意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并仔细核实个案材料,保证获得的资料真实可靠。
首先,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考察研究对象的现状,包括对其行为、心理和个性方面的表现作出诊断和评定。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了解形成其目前现状的各种因素,对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家庭环境、所受教育等历史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当研究对象为发展中的学前儿童个体时,在了解研究对象的现状和以往发展过程后,往往还要作一定的追踪观察,可根据预先确定的范围进行广泛观察研究或侧重特定的行为进行观察研究。
(四)分析、整理个案研究资料
研究者只有对收集到的个案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才可能获得重要的、有意义的发现。
在进行个案研究资料分析时,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类,按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作一番梳理、汇总,考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比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形成一定的观点、理论,对研究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形成原因进行解释、说明。
个案研究资料的分析类型主要有解释性分析、结构化分析和反思性分析,其中反思性分析在学前教育研究中运用得较多。
反思性分析是指研究者主要依赖自己的直觉和个人判断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也可以包含对现象的批评观点。
对教师来说,必须经历丰富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有效地进行反思性分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