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此时,孩子们的兴趣完全集中到了这只蜗牛身上,对于我们要学习的《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全然没有了兴趣。
听着孩子们独特的谈话,我很受启发,所以我便顺应着孩子的兴趣,展开了对蜗牛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探讨。
这个小插曲过后,孩子们才意识到我们《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呢,此时他们的兴趣又重新回到了这个故事上。
在这个故事讲述中,孩子们深刻地感受了蜗牛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个故事的讲述结束后,我又给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小朋友们,那黄鹂鸟是什么样子呀?希望你们课下自己先学习,等下次上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2.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
如上文所述,儿童对外显事物与特征感兴趣,儿童兴趣具有短暂性和即时生成性。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该如何培养儿童兴趣?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顾及儿童兴趣呢?
(1)选取有趣、直观的实物与图片。
儿童的兴趣来自于教师所授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应当运用实物或挂图来引起儿童注意,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按规律排列时,教师事先创设环境,通过让孩子们去观察并找出室内一些按规律排列的实物和图案等,调动孩子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的方法是儿童乐于接受的,有利于调动儿童的兴趣。
(2)教师要支持儿童,使儿童的兴趣更持久。
儿童天生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但兴趣又十分短暂。
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引导儿童对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长久的学习。
比如,一个幼儿对地上的石头很感兴趣,捡了很多小石头观察。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比不同的石头,把石头敲一敲、碰一碰,发出各种声音,触摸不同石头的质感,用石头作画,用石头搭建等。
这些活动会延伸幼儿对石头的兴趣,加深对石头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其专注于一件事物的良好学习品质。
(3)注意生成课程。
儿童的兴趣具有即时性,教师不能因为预设的课程而不顾儿童生成的兴趣。
“生成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活动的着手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
幼儿乐于探究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课程的内容,教师要不断地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将此作为课程内容来探究。”
[1]
但是,在处理学前儿童课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时候,同样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跟着学前儿童的兴趣走。
“没有必要”
主要在于:其一,学前儿童兴趣的不稳定性,导致儿童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很可能是暂时的,在教师刚刚准备就这一事物或现象展开时,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其二,学前儿童的兴趣是可以通过环境、教育来培养的。
“不可能”
主要是因为学前儿童的兴趣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且每个学前儿童的兴趣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正确地处理好学前儿童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
主要考虑的是学前儿童兴趣的共性方面;“生成”
则可以适当地照顾部分学前儿童乃至个别学前儿童的兴趣。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1]李浩全.学前儿童兴趣的特点及其对学前儿童课程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2(12):1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