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2.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归因分析
针对幼儿不同的分离焦虑表现形式,我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基本需要的缺失。
[2]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种,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又支撑着其他三种较高级的精神需要。
孩子到了两三岁,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爸爸妈妈的怀抱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
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不熟悉的人一起生活,肯定会有不安全感,入园焦虑由此产生。
这也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安、躁怒、悲伤、哭闹等表象。
(2)依恋的缺失。
[3]
“依恋是幼儿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
这个人可以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幼儿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或环境。”
现代人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孩子在家中的地位。
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
“小宝贝”
,家里的长辈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幼儿园开学了,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长在幼儿园独立生活,没有了家长陪他吃饭、陪他睡觉、陪他做游戏、督促他喝水、陪他如厕,可依恋的对象瞬间消失,孩子的情感受到创伤。
马斯洛认为,对于安全、归属、亲密关系和尊重的需要,只能由他人满足,即只能来自个人之外。
这就意味着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生活的环境主要有两个:家庭和幼儿园。
从家庭迈进幼儿园,从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失去了依恋对象,幼儿自然会产生分离焦虑。
(3)家长不合理的表现和引导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有时候孩子淘气,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
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家长。
这可能就会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等进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认为是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就会表现出哭闹等焦虑情绪。
幼儿刚进幼儿园时,的确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所以他们每次离开家去幼儿园时会哭闹,不愿上幼儿园。
每当这时,家长一定要意见一致,如果不是孩子身体不适,就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慢慢适应了也就好了。
如果家长的态度不一致,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苗苗是新入园的孩子,每次妈妈送她去幼儿园她都会哭,但是到幼儿园参与活动后她也就不哭不闹了。
后来,奶奶搬过来送苗苗上幼儿园,苗苗一哭,奶奶就心疼孙女说别去了,但是妈妈坚持送苗苗去,结果苗苗哭得更厉害了,而且到了幼儿园还一直哭着说要找奶奶。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保持意见一致,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