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5.B族维生素
(1)维生素B1(硫胺素)。
维生素B1是体内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促进能量代谢的重要物质,可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B1溶于水,在碱性溶液中及加热时极易被破坏。
维生素B1存在于酵母、谷类、豆类、坚果类、肉类中,在谷类外皮及胚芽中含量最高。
谷类加工越精细,损失维生素B1越多,精米细面中含量减少许多。
食物中常含有抗硫胺素因子,因此,食物存放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维生素B1的流失。
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消化、循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
维生素B1缺乏症即脚气病,主要症状为乏力,四肢无力,肌肉萎缩,感觉迟钝,甚至心力衰竭。
婴儿缺乏维生素B1表现是烦躁不安,哭声嘶哑,吮吸困难,颈肌和四肢无力,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抽搐、昏迷,2~5个月婴儿甚至可发生猝死。
(2)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2溶于水,耐热、耐酸,不易被氧化,但在碱性溶液中和光照下易被破坏。
例如,牛奶暴露于强阳光下2小时可损失50%以上的维生素B2,所以,牛奶宜避光保存。
维生素B2是机体多种辅酶的组成成分,这些酶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形成黄素蛋白,是细胞呼吸不可缺少的物质。
维生素B2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性食物中维生素B2含量比植物性食物含量高。
动物内脏、鸡蛋、乳类、瘦肉、鱼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豆类和绿色蔬菜中也较丰富。
维生素B2缺乏可导致口角糜烂、阴囊或**发炎、角膜溃疡;长期缺乏还可导致儿童生长迟缓,轻中度缺铁性贫血。
(3)叶酸。
叶酸是B族维生素的一种,微溶于水,易被光、酸、热破坏。
叶酸对氨基酸代谢、核酸合成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均有重要影响,促进骨骼造血功能。
缺乏叶酸,可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引起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也可导致婴儿神经管发育畸形。
故越来越受到重视。
叶酸广泛存在于食物中,一般不会缺乏,良好的食物来源有酵母、绿叶蔬菜、肝脏、豆类等,但乳类中缺乏。
叶酸在烹调时易被破坏。
6.维生素C(抗坏血酸)
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极不稳定,在氧化、高温、接触碱类和铜器的情况下,易被破坏。
能激活羟化酶,维护血管、肌肉、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在体内氧化和还原反应中,促进铁的吸收和叶酸代谢,对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有一定治疗作用,并有利于钙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
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其中橘子、山楂、猕猴桃、柑橘、枣、西红柿、辣椒含量特别丰富。
维生素C在储存、加工、烹调中极易被破坏。
按一般的烹调方法,维生素C的保存率为50%~60%。
只要经常食用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并注意科学的烹饪方法,人体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C。
维生素C缺乏会导致坏血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皮下、黏膜、肌肉、牙龈等处易出血,易感染,伤口愈合缓慢,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加,骨质疏松,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婴幼儿每日维生素C的供给量,0~1岁为30毫克,2岁为35毫克,3~4岁为40毫克,5~7岁为45毫克。
7.维生素D
维生素D2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属于类固醇化合物,种类很多,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是最重要的维生素D。
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麦角骨化醇,称为维生素D2;维生素D3是由人皮下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
维生素D能够促进小肠钙、磷的吸收与利用,刺激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性,对骨骼与牙齿的发育起重要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