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儿子”
来学校后喊了我一声:“刘老师好!”
看来爸爸妈妈在家教过了。
我心想今天可以抽身了,可以去照看其他孩子了。
可没过多久,又传来了“爸爸,爸爸”
的叫声,而且还要来拉着我的手,吃饭也要我在旁边;睡觉时就更过分啦,不但要我在旁边,而且手里还要拿自己的“抱抱”
(一个小毯子,是孩子依恋的物品)。
二、原因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小班幼儿离开了父母,感觉失去了安全,就会出现焦虑情绪,此时有的幼儿会主动找一些人或物来安抚自己,如拿住某个喜欢或熟悉的物品不放、缠着老师等,分离焦虑是孩子不爱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要原因。
这个孩子初上幼儿园,根据其表现,笔者认为他出现过度依赖行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溺爱。
该幼儿在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家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结果。
2.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在身体和心理上寻求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
在一定阶段,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会依赖某物以获取身体和情感上的满足。
这个孩子一直要拿着自己的“抱抱”
,可见,他对这个“抱抱”
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依恋了。
3.寻找熟悉感。
笔者在外形上“貌似”
孩子的爸爸。
三、问题解决
根据这个幼儿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步:有意识地减少依赖对象与幼儿接触的机会,安排多位老师照顾这位幼儿,扩大幼儿的接触面。
第三步:让孩子慢慢地适应独处的环境,尝试独立完成任务,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依赖性一步步地减少了,愿意自己一个人独处了。
(资料来源:刘智慧.“老爸”
的快乐与烦恼——对依赖儿童的个案研究.学前教育,2012(02):176—177,有改动.)
(三)不遵守指令
不遵守指令是指学前儿童会出现的一种为反对而反对的行为,两三岁的孩子最容易不遵守指令,因为他们想要变得更加独立,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会说:“我不要!”
来表达他们独立的愿望,比如,成人说:“请你把玩具收起来。”
而孩子只是回头看看,然后说:“不要。”
成人说:“吃饭了,去洗洗手。”
孩子会说:“我不洗。”
等等。
几乎所有2~3岁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