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 学校的性质(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即“教育”

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

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

例如,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被灼伤,并由此获得火的有关知识的过程,不能算是受到了“教育”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

看做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一方面是“公民的培育”

,另一方面是“人的形成”

个体的社会化或公民的培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成员;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和丰富的人格特质。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

如果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或公民培育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地“灌输”

机械地灌输不是“教育”

同样,如果片面地强调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也不是“教育”

,“教育”

总是包含必要的社会“规范”

、“限制”

和“引导”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

,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

或“加速”

的作用。

也就是说,“教育”

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凡是阻碍学生发展甚至牺牲学生发展的学校行为都不能称为教育。

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

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育——从目的到制度和方法——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教育活动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传统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制度体系和活动体系[5]。

二、学校的概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