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学校教育的目的。
以此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中国的教育方针包括学校目的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该文件为基础,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
这些文件有关学校目的的表述尽管彼此之间有所不同,但是大致内容是一致的。
把握这些大致内容,就把握了当前我们国家对于学校教育目的的一般或根本要求,就为制定适合学校类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体目的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精神指导。
概括起来说,这些内容大致包括:第一,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事业”
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生产,还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等。
这就是说,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既是合格的经济领域的生产者,也是合格的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还要全面地提高国民素质。
第二,人才理想的素质结构是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反对只重视智育弱化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的做法。
这应该说是对毛泽东1957年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人才素质结构的重点是“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人文素养”
、“环境意识”
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这些要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新补充,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人自身发展的新要求。
这些素质应该被看成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所应着重培养的核心素质或关键素质。
二、当代国外发达国家和教科文组织对于学校目的的表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由于国际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居住在地球不同角落里的人们和国家都面临着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因此,各国的教育改革也就具有一些共同的任务或目的追求,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相互启发、相互联系和相互借鉴的特征。
对于一名未来教师或在职教师来说,了解当代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校目的有助于开阔视野,更好地理解、制定和追求我国的学校目的。
1.日本《21世纪新生计划》(2001)提出的学校目的
日本是中国重要的东亚邻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在中国的前列,并给中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清末学制的建立,基本上是仿效日本。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成长为世界上重要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本社会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成熟化带来的挑战,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6年4月23日发表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审议报告”
。
报告针对日本“教育荒废”
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日本的教育目的。
“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
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要对学生进行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
2.自由、纪律与公共精神。
3.世界之中的日本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