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易让人产生消极的情感,排斥的态度,进而会慢慢进入疏远、抵制对方行为的阶段。
就群体而言,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易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人格倾向性,对个体人格的稳定与巩固是一种力量,它促使个体向着群体的行为方式转变。
从人际交往的频率看,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交往频率。
高频率的交往,个体间人格的作用机会多,行为传递快,对人格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反,对稳定学生的人格只会产生消极作用。
可见,师生人际关系作为构成校园心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影响着师生群体意识、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
处在特定心理环境内的学生,潜意识地会受到与“场”
基本上相适配的意识作用,长期作用的结果,会使学生学会与环境相适应,逐步建构起自己独有的主观意识,形成自己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心理倾向。
学校心理环境的负面表现是压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但过大的压力会使师生恐惧校园。
学生的压力来自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家长期待、教师考试、同学评比、成长烦恼等,因此学校要想方设法从各方面为学生减负、减压,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多元、可持续的发展。
教师的压力不仅来自学校的要求,还来自学生和家长的高期望。
一节课上不好,学生会不买账;教学水平低,学生和家长会不满;教学成绩差,在同事面前没有面子……。
因此,要理解教师的压力,给教师以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尽可能为教师减轻负担,特别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思考与探究
1.学校选址要注意什么?
2.简述学校周边环境的基本要求。
3.应用所学知识试对你原先就读的高中学校的建筑环境提出改进计划。
4.应用所学知识试对你现在的教室环境或附近某小学的某教室环境提出改进计划。
5.怎样判断学生的桌椅高度是否合适?若太高或太矮分别会导致什么不良后果?
6.开一次班会,尝试一起讨论一下你们班的文化环境的优点、问题及改进策略。
拓展阅读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4.劳凯声主编:《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王雁主编:《学校教育与学生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