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教导处:组织管理学校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些学校将教导处分为教务处和政治思想教育处。
总务处:管理后勤服务系统,如经费安排、物资供应保管、校舍修整、设备安置、校办产业等。
教研室:以科目为依据建立的研究性组织,不是行政性组织但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组长要组织教学研究,检查教学进展,帮助新教师以及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
年级组:同一年级的教师组成的集体。
使得教育教学活动能有效沟通,全面掌握教学进展和学生的综合表现。
我国普通中小学基本组织结构图
此外,我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21条规定:“教育机构可以设立校董会。
校董会提出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的人选,决定教育机构发展、经费筹措、经费预算决算等重大事项。”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19条更明确地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
可见,民办学校的控制权属于理事会或董事会。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1条更具体地规定了理事会或董事会的职权,包括:“(一)聘任和解聘校长;(二)修改学校章程和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三)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年度工作计划;(四)筹措办学经费,审核预算、决算;(五)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六)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七)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这些法律条款规定了我国民办学校的学校结构。
(二)我国与其他一些国家中小学学校结构的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以科层制为组织特征的中小学学校组织结构,在国内外并无太大差异。
当然,有些国家的学校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例如从科层组织向扁平化组织方向发展。
但是,从权力结构而言,这种差异要较大一些。
西方一些国家中小学校的结构一般是董事会(理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尽管校长具有很大的权力,但是,这种结构注重学校内部权力的分散和参与,家长、教师、学生、社区、社会知名人士等以合法身份参与学校管理,多方利益和权力主体互相制衡。
例如,美国董事会必须代表不同社会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其成员往往包括各方面的代表,有政府官员、企业家、法官、律师、牧师、校友、其他社会名流等。
英国学校董事会在人员构成上坚持公平的原则,即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局代表和学校教职工代表的人数应大体相等。
日本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但强调全体教师参与、分担校务,共同经营管理学校。
意大利则是由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教师理事会和学生家长委员会共同管理,当然决定权在学校管理委员会。
由此可见,在国外的中小学校中,校长权力处于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制衡中,学校结构较为合理。
在我国,由于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垂直关系明显,校长权力往往缺乏横向的制约,导致学校决策权集中在校长个人手里,党支部监督和教代会这两翼的制衡力量远未实现,这都是未来学校结构变革的方向。
三、学校结构变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还是采取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学校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革,而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
如今,许多学校的结构保持着权威结构模式。
学校结构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结构是机械的,权力与权威几乎完全依靠严格的组织结构。
高度科层化的结构不仅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创新也会有消极影响。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科层制的取向,组织结构模式基本上是金字塔式的。
校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管理与被管理、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组织结构上的科层管理体制决定了组织结构层次、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管理的科层取向。
这会导致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
如果学校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专业化,那么,化解冲突和紧张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如果科层化特征与教师的专业化相互补充,就会减少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提高学校效能。
因此,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促使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