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可能与行动者个体密不可分,也可能以实物或硬件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先进的设备、机器和工具就“拥有”
先进的技术。
技术还可能外化为某种技术方案、流程或工艺,这种方案、流程或工艺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士来设计、掌控和实施。
如说要进行“技术创新”
,就可能既包括设备或工具的更新换代,也可能指要改进生产工艺或流程。
因此,我们通常不需要将技术界定为“个体的”
,也不需要将它理解为非实物形态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
事实上,技术就是与目标直接相对的物质手段,不论这种手段是与个人密不可分的知识、经验和技巧,还是设备、机器和工具,或者是物化的方案、工艺或流程。
[4]在这里,技术的两个特征有必要强调:(1)技术总是与目标相对应。
正因为如此,某些东西在一个场合可能属于“技术”
之列,在另一个场合就不一定称得上“技术”
。
这样,技术范围的大小往往就取决于目的的明晰程度。
不过,“目标的笼统性扩大了可用资源的范围,并且汇集了各类团体的支持。
但是,只有更明确地界定和限制自己的目标,这类运动才能持续下去,其资源也才能集中,而这就为稳定的组织提供了基础。”
[5](2)技术经常与其载体或形式密不可分。
如手机就是这样一种无线通讯技术,而无须咬文嚼字地说:“手机所依托的无线传输机制或电路原理是技术。”
只有人这种复杂能动的主体才可以与其所拥有的技术适度分离而不仅仅是载体。
因此,我们可以说某个人技术很好,但不说他她本身是技术。
基于这一理解,学校组织的技术要素就是各种与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的物的(空间的、设备的)、经费的、知识的(或经验的、技巧的、策略的)、程序的、方法的、工艺的因素或特征,它们都是作为客观资源而存在。
在这里需要特别关注“作为”
二字。
事实上,我们前面所列举的“技术”
并不是纯客观之物。
而且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人类生活中并无纯客观之物。
“技术”
总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人为性。
说它们“作为客观资源而存在”
,只是意指它们对物(包括身体)本身有较大的依赖性,或者说可以而且常常需要以物的形式存在,甚至可以脱离主体(作为主体而不是载体的人)存在和传递。
前面我们说技术总是与其物质载体难以分割而与主体(人)则可适当分离,就已经很好地指出了它的这一特殊性。
二、学校组织的亚结构
对构成学校的简单要素的分析,使我们对学校组织的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有了一种静态的认识。
但这还不足以使我们了解学校的组织构造及其运作。
说到底,学校不是由前述简单要素直接铆合而成的机械装置。
或者说,学校不是其参与者利用各种现成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及其他相关目标的单个教育行动的集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