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 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自11世纪至12世纪,随着西欧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产生了新型的世俗学校——城市学校,至15世纪,这种学校几乎遍及西欧所在的大城市。

城市学校包含了不同种类、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手工业行会开办的行会学校,有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有初等学校、高级学校,也有职业训练的特性。

教育内容有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以及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实用知识,有拉丁文学习,也有本民族语言的教学,还有一定基督教知识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会学校的建立既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又满足了一部分世俗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教会学校建立起来之后,一直延续至今,对欧美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长期而重要的影响。

教会学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学校的制度,规定实行监督总管制、教师许可证制、法律任命制和就职宣誓,这些制度是现代教师的证明书、任职通知书和约定书的雏形。

[11]中世纪大学尽管后来逐渐被教会所控制,城市学校尽管也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学校的建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中世纪早期教会对西欧教育的垄断。

中世纪大学所享有的内部自治权、师生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教师有参政权、有罢教和迁移的权利与自由等特权。

建立了学位制度,学生修毕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到“硕士”

、“博士”

学位。

中世纪大学的许多制度后来被西方高等教育机构所继承,从而为现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学校与遗产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三种类型的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

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学校最早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向尼德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推进。

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口号,对人文学科狂热崇拜,一批批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纷纷建立起来。

这些人文主义学校,比较著名的学校有: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的宫廷学校(被称“快乐之家”

);在法国,法兰西学院和奎恩学院(居耶纳学院)等创办,成为法国人文主义教育的典范;在德国,爱尔福特大学、海得贝尔格大学、巴塞尔大学、科隆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维滕贝尔格、马尔堡大学、哥尼斯堡大学等新旧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在英国,新创立的伊顿、温切斯特、圣保罗等一批公学(publicschool)[12]以及老牌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提供人文主义教育。

新教学校是16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

马丁·路德在宗教上反对罗马教廷、反对教会,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由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等思想对后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路德教育思想的追随者梅兰克顿(P.Melan,1497—1560)、斯图谟(J.Stum,1507—1589)、布根哈根(J.Bugenhagen,1485—1558)等新教神学家致力于在德国建立从初等、中等到高等的学校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国家对教育行使控制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与世俗性目的兼顾,神学与人文学科并重。

路德派新教学校教育后来对瑞典、丹麦、挪威、捷克、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发生了影响。

加尔文主张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教育,宗教教育与世俗利益并重,重视人文学科教育。

他在日内瓦亲自创办了法律学校、文科中学、日内瓦学院等一系列新教学校,其中,日内瓦学院后来成为荷兰的莱顿大学、英格兰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等大学办学的样板,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法国、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加尔文新教教育思想迅速传播到欧美地区。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天主教教育是为了对抗新教及教育而出现的,其中,当时最著名的天主教教育是诞生于16世纪的耶稣会(societyofJesus)所兴办的学校。

耶稣会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集中全力创办中等和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分为初级部与高级部,初级部修业5~6年,相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高级部分为哲学部和神学部,属于高等教育。

耶稣会学校遍及欧洲(当时几乎垄断了欧洲天主教国家的中等教育、控制了天主教国家的高等教育),并远及美洲、亚洲。

耶稣会学校组织严密,非常重视教育质量,全部实行寄宿制和全日制,免收学费。

耶稣会学校培养了笛卡儿、伏尔泰、狄德罗等大批学者、思想家。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学校教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育遗产。

首先,在于它的人文主义特性。

人文主义特性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学校教育,也反映在与人文主义关系密切的新教学校教育之中。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的天性。

其次,三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古典人文学科,在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体系中都以希腊文、拉丁文、文法、古典文学、逻辑学、伦理学等为主干,把被中世纪教育割裂了的古典文化重新加以继承和利用,有利于当时和随后的西方思想家、教育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汲取思想的养料。

再次,世俗性与宗教性并存。

人文主义的学校教育从教育目的到课程设置,充满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世而非来世;路德派新教和加尔文派新教都主张由国家而不是教会开办学校,强调学校教育的世俗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