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2.听课
听课也叫看课,就是旁听并考察他人讲课的一种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和研究他人的课堂教学而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从而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或为他人提供教学指导。
要实现听课的功能,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最好在上课之前跟授课教师有一些沟通,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意图;把教材找来预先学习一下,明确教学内容;自己在脑海中设计一个草案,看看授课教师跟自己的设计有什么差别。
二是在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授课教师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要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和他们的表现。
三是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听完课要对这节课进行思考,要反复的琢磨,最好付诸文字,形成听课的分析报告。
在分析总结他人的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3.评课
评课,就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优缺点进行评议的一种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
在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长处,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评课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的实例来展开,重在“评议”
,内容主要有:一是要评教师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可以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问题的反映、教学活动的设计等体现出来;二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处理教材,要围绕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得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三是要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从教师对教与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否在方法上给予了指导;四是评教学过程的安排,也就是要考察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和有效等;五是要评教学效果,要考察预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如何等;六是要评教师的教学风格,考察教师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的讲课艺术以及对课堂氛围的调控等。
教师进行说课、听课和评课的活动,根本上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过“反思性思维”
的概念,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省、剖析和审慎思考。
因此,教学反思指向教师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的教学行为,目的就在于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在古代社会,社会生产的条件只能允许个别化地对儿童进行教导,这是一种个别教授的形式。
学校出现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由于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且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因而学校教学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由一个教师面向一两个学生进行教学。
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形式进行教学。
个别教学难以系统化、程序化,因而效率不高,只能适应当时学生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在人类教育史上逐渐出现了集体教学。
例如,在我国的宋、元、明、清各代书院教学中已经存在集体教学的形式了。
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教的不再是一两名学生,而是很多学生,除了教师个别地给每个学生讲授、指导外,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共同进行某些学习活动,如朗读、互相讨论等。
当然,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班级授课,譬如学生在年龄、程度、修业年限及学习进度上仍参差不齐,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班级和课堂教学。
但正是这种组织形式,才构成了以后班级授课产生的基础。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由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J.A,1592—1670)提出。
夸美纽斯倡导“泛智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