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学校变革更应注意保持学校文化的可持续性。
一提起变革,我们自然就想到“新”
,人们也常常将“新”
(新颖、新奇、新样式等)作为判定“变革”
的标志。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变革,要求校长必须保持理性的思想和活跃的变革意识,清晰地理解学校目标与学校文化,寻求变革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再次,学校变革过程本身复杂得难以控制,在许多情况下变革的前景是“不可知”
的。
所以学校变革是一场探究未知的旅程,而非按图索骥的过程。
但现实中,人们似乎还是更多地从后一角度来认识学校变革,更多地偏向于对改革蓝图的追寻。
一旦人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对改革蓝图的依赖和追随上,人们就有可能忽视学校变革的内生性特征。
这种特征体现了一种更为常态的变革取向,即学校的“渐进性改变”
。
迈克·富兰认为,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不断探索认识,虽然“知道没有最终的答案”
。
在变革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出现,出现问题与矛盾是正常的,发展总是与各种问题和矛盾相依相伴。
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指望避开种种问题和矛盾。
事实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果处理得好也可以成为学校变革的资源。
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告诉我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对于学校发展的研究者和学校变革的实践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各种问题与矛盾的症结,充分认识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一条能有效平衡各方面问题与矛盾且具有自组织更新机制的学校发展路径。
在学校变革过程中,试图预先设计好一个严格可执行的变革计划是不可行的,在具体的变革过程中必须不时地调整变革计划。
[1]崔允漷:《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2期。
[2]廖军和、陈发军:《学校变革中的权力和权力关系探析》,《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9期。
[3][挪]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4]Sashkin,M.&Egermeier,J.(1992).Sgemodelsandprocesses:ARevieractice.PaperpreseoAERA,SanFrancisco,CA,.
[5]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6]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7]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8]范国睿:《从时代需求到战略抉择: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变革》,《教育研究发展》,2006年第1期。
[9]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10]范国睿:《从时代需求到战略抉择: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变革》,《教育研究发展》,2006年第1期。
[11]操太圣:《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4期。
[12]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3页。
[13]盛冰:《学校变革的一般理论及其反思——社会资本的视角》,《教育学报》,2007年第8期。
[14]Goodlad,J,I.(1966).ThegAmerischool.iversityofChicagoPress,pare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