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它的价值要求必须建立在这两个目的之上,因此,教育质量是教育满足上述两种发展的充分条件。
根据这样的教育质量观,可以得出“高等教育质量”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
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评价人才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精英教育时代,习惯用知识质量观来评价质量,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表明质量越高。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开始倡导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时的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
现在,流行全面素质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质。
确立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质量标准,首先要肯定大众化阶段大学类型的多样性,树立以多样化的质量标准衡量多样化大学的新的教育质量观。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
也就是说,要摈弃以学术性为单一价值取向的精英教育质量观,以多样化的质量观取而代之。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也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
也就是说,大学有着理、工、农、医、综合,有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有国办、民办、国民合办等形式,一所学校中还包含研究生、本专科层次等,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比现在更加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推动多种类型学校对社会做出多样性的贡献。
[4]
2.传统教育质量观与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变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概括来讲,传统教育质量观与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根本变化是:实现了从“合格产品”
到“用户满意”
的转变。
在精英高等教育时代,质量是指符合人才培养指标的程度。
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只要符合了“技术指标”
的毕业生,就一定能有社会接受单位;而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处于买方市场,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就必然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从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化教育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合指标性”
向“合需要性”
的转变。
(这时,传统意义上的合格产品就不一定全能成为商品,有的甚至成为无人问津的“合格的废品”
,质量的最终标准是“用户满意”
。
)质量标准变化的具体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5]
(1)从学术性质量向应用性质量转变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内部强调学科、专业的学术标准,只要学生达到了既定的学科专业标准,这个学生就被认为是合格的学生,而对“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因素”
关注不够。
因此,如果20世纪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那么21世纪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当然,大众教育质量中不排斥精英教育质量。
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是分层次的,学术标准是高等教育质量中重要的一条,但绝不是唯一的。
既有传统大学的学术性质量,也有一般院校的应用性质量。
对于大众化高等教育来说,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切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及其就职就业的需要,是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