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问题之一 理想化问题(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问题之一:“理想化”

问题

banner"

>

随着大学生走出“象牙塔”

而介入社会,大学究竟是为社会服务还是批评社会?是依附于社会还是独立于社会?是一面镜子还是一座灯塔?是迎合眼前的实际需要还是光大高深文化?

——赫钦斯“理想化”

问题是指,大学片面追求(或只强调)内部的办学规律,自身的特殊性、创新性、卓越性,而忽视了大学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价值性、工具性、实用性。

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迷失了方向,不知会飞向何方。

一、“理想化”

表现:历史上出现的300年“冰河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大学就会快速地健康发展;当大学远离社会发展需要,孤芳自赏时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下面以英国、德国、美国大学的发展历程说明这个问题。

(一)当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大学就会快速地健康发展。

大学的产生和两次质变与重心转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大学从中世纪的学术行会发展至今,历经曲折,日益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

社会发展与大学发展彼此制约、互为因果。

从大学的角度看,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动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其根本动因则在于社会需要。

现代大学曲折发展的历程强有力地证明,大学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需要。

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经济复苏,城市生活充满活力,宗教神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教会势力渗透于社会生活各领域。

在此背景下,世界学问中心逐渐汇集于拥有学校和图书馆的教堂,吸引著名学者前来研究、讲学,各地学生慕名而至,聚集于此,形成各种师生组织。

到12世纪,为了取得自治权利,减少教会的控制和干涉,保护自身利益,这些师生组织像手工业者和商人一样组成行会。

“大学”

(uy)一词源于拉丁文“uas”

,原意即行会,但并非手工业者或商人行会,而是学者或学生行会,这种行会即中世纪大学,如巴黎大学于1252年拥有校印,其上所刻即中世纪拉丁文“巴黎师生行会(UasMagistrorumetSParisiensium)”

[1]

这种大学主要是职业学校,它们在应对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教育需求的压力中不断演进。

尽管最初的大学师生都是牧师,其目的却很世俗:为了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并日益城市化的社会需要,这些学校有许多专攻神学、法律、修辞、文理等学科,以此培养牧师、律师、神职或世俗的行政官员。

如13世纪英国社会急需大学生,这时,大学毕业生已在教会等级中占据支配地位,1215年至1272年间的78名主教中,大学毕业的不少于40人,直到16世纪初,世俗的和宗教的行政管理主要控制在大学毕业的牧师手中,大学俨然成了政府职员的培训基地。

这就表明,大学产生伊始,即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己任,社会需要成为中世纪大学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据。

[2]

大学经历了中世纪的低潮期后,两次质变和重心转移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质变:由单纯以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研究并举。

德国大学的出现比最早的博洛尼亚等大学晚了约200年,但它后来居上,16世纪的德国已成为当时欧洲大学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国家。

早期德国大学受教会控制,被认为是完全属于教会和牧师的机构,中世纪后期,大学逐渐摆脱教会控制,获得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同时,德意志世俗政权通过筹建和资助大学,也获得一些控制权。

教会及世俗政权对大学的控制至少表明,当时社会的宗教与政治社会生活都需要大学,德国大学适应这种需要,对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后两者也深刻影响了德国大学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