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北师大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建校100年来,为祖国培养了无数教师。
天涯海角,无处不有北师大学生的足迹,这一点似乎不必浪费笔墨。
但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不仅为中学培养了高质量的教师,而且为高等师范院校及其他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百废待兴,高等学校师资严重缺乏。
北师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办了大学教师进修班,为其他高等学校培养师资。
1952年7月,北师大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成立研究部,钟敬文教授任主任,由此开始举办各种研究生班,为高等学校培养师资。
当时开办的研究生班有张宗燧和苏什金教授主持的理论物理进修班,傅种孙教授主持的数学几何研究班,张禾瑞教授主持的数学代数研究班,1958年还办了苏联文学研究班等,为高等学校培养了不少学科带头人。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新成立了一批单科学院,他们需要基础课的教师,除综合性大学提供外,北师大也为它们提供基础课教师;第二次是1980年前后,我国高等学校几乎以每年百所新校的速度增长,高等师范院校增长更快,急需补充师资,北师大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师资,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后,北师大是第一批建立起研究生院的单位。
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中除一部分进入科研单位外,大部分补充到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中。
1985年,北师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了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
1986年9月,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国家教委关于建立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和培训点的通知》,在6所委属师范大学建立各大区培训中心,在各省、市、自治区的1所师范大学建立培训点。
北师大的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负责协调落实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计划,提供师资工作信息、资料和组织经验交流等。
此外,北师大每年还招收上百名进修教师、高级访问学者,举办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
1996年,在多方的努力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学教师的进修提高开辟了新的渠道,把中学教师的学历提高到研究生层次,这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师大,北师大为筹办和建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做了大量工作。
北师大不仅为中学和高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为这类学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培养了众多的管理人员。
1981年,北师大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第一期学制一年,第二期、第三期改为半年,学员为来自全国高校的领导干部。
1985年,北师大在这个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教育管理学院,同时确定为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内容扩大到基础教育。
20年来,北师大举办了多次高等学校各部处干部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干部达2万多人次;还举办了24期督导班和无数次中学校长培训班。
2000年5月,它又被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成为全方位的全国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基地。
说北师大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
,名副其实。
北师大已经走过了100年,在欢庆建校100周年的今天,北师大人又提出了要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且要在“十五”
期间基本完成结构性调整,实现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历史转型。
所谓“转型”
,包含:①学科结构的转型。
传统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是对应中学课程设置的,比较单一,今后北师大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②专业设置的转型。
现在北师大已经具有综合性,现有的专业设置已经涵盖11大学科门类,2002年又获得了设置专业的自主权。
北师大正在利用这个权力,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前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专业,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③培养模式的转型。
传统高等师范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单一的,本科四年难以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今后北师大试行“4+X”
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同时把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转换到“大学本科+师范”
的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轨道上来。
北师大的这一战略决策开中国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百年转型的风气之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原载《光明日报》,2002年9月9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