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教师应是“引路人”
而非“指路人”
[1]
banner"
>
教师关乎着孩子的未来,而孩子的未来关乎着我们时代的未来。
21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教师?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届“WE教育国际论坛”
召开,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与世界级管理学大师、系统变革学院创始人彼得·圣吉,以及来自一线的400余名优秀教师代表,共同探讨了教师在面向未来转型中的挑战与困惑、整个社会系统该如何转变才能支持教师转型等深刻问题。
这些宏大的命题从一个小问题开始——如果用一个词描绘教师,你会选择什么?论坛开场后,顾明远与彼得·圣吉同时面临一次“小考”
。
巧合的是,两人不约而同地在纸上写下了同样的答案——引路人(guide)。
与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权威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新的时代,教师要做什么?顾明远认为,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设计者,为孩子的学习设计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计划;教师要成为一个指导者,要指导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教师还应是一个帮助者,当学生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同时,教师还应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这些身份,共同指向一个角色——引路人。”
顾明远说。
同时,顾明远还特别强调,“引路人”
不是“指路人”
,他举我国教育专家吕型伟亲历的一个故事为例。
一次,吕型伟听某特级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课上教师提了许多问题,学生很积极地回答,教师每每听到满意的答案,便不再往下讲。
但是,总有一个学生在问题结束后举手,这个教师“非常有经验”
,走到学生身边示意其把手放下,可是这个学生还是会举手,后来教师不耐烦了,把学生的手按了下去。
“吕型伟说,这节课不是好课,学生要提问,提出来的想法可能与教师不相同,教师应当借机让大家讨论到底哪个结论是对的。
不让学生发言,不就是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
顾明远认为,我们要培养未来公民不定式的思维方式,敢于让学生去探索,这才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