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反对“应试教育”
,并不反对考试,只是不要把考试当作目的,把考分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
考分高的并不一定素质低,但也不一定素质就高。
有人说,当前的人才都是考出来的,“世界上85%的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素质较高的成功者,都是应试场上的佼佼者”
。
这是因为当前只有考试这种办法选拔人才,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有没有统计,由于考试埋没了多少人才?考试场上的佼佼者中有多少人成为碌碌庸人?可见,不能认为高分与人的高素质等同。
应试的能力只是人的一种能力,而且要看考试考的是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试,才能具体说明这种应试能力是否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也就是说,如果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或投机取巧,这种能力还是少一些好。
二
克服“应试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就能做到的,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件事。
“应试教育”
的存在是有它的社会根源的。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高等教育不够发达,招生人数不能满足青年求学的要求,为了应对高考的竞争,出现了“应试教育”
。
但如果探其究竟,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是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较狭窄,追求升学,实际上是追求就业,因为学历越高,就业门路越宽。
其次是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只重学历,不重能力。
学历越高,工资待遇就越高,缺乏应有的学历,难以晋升,难以就任较高的职位。
这就驱使青年和家长走高考的独木桥。
再次是旧式的教育价值观念作祟。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轻视工农,轻视生产,轻视技术,“学而优则仕”
,读书是为了做官,不能按照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能力来确定读什么书,而是用读书来追求社会地位。
最后是地方政府领导从本位或个人利益出发,总是用升学率、考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成绩。
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因此,当前存在“应试教育”
不能怪学校,不能怪校长,更不能怪教师,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在拓宽就业门路。
职业教育近些年来在我国有了较大发展,初中后的分流基本上已经实现。
应该说,这大大减轻了高考的压力。
但由于高中的分流,加大了小学和初中的考试压力。
应该改变当前学历主义的劳动人事制度,把用人标准放在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学历上。
为此,应实行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分开的制度,持资格证书上岗。
资格的认定应有严密的考核制度做保障,鼓励自学成才,鼓励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获取资格证书,克服“独木桥”
现象。
各级政府领导要转变教育思想和作风,切实把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放在首位,严禁单纯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要用全面质量的观点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鼓励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实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