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院校合并的成就与问题
banner"
>
(一)院校合并的成就
第一,院校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形成的条块分割、办学分散、重复设置、效益不高等弊端。
从1992年开始,尤其是1998年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国务院连续三年对并入原国家经贸委的9个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原核工业总公司等5大军工总公司所属高等学校、49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布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集中性调整。
1994年,62个国务院部门(单位)管理的普通高校有367所,经过调整合并,到2001年仅剩120所左右,其中,由教育部直接管理的是71所,其他部门管理的约50所,由地方政府管理或以地方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000多所。
经过合并调整,我国结束了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中央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条块分割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形成了中央与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这为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院校合并改变了单科性院校过多,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比例不合理的状况,优化了结构,调整了布局。
院校合并前,单科性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由于这些学校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及管理部门,分散、封闭发展,从而导致学科林立,难以形成综合性的学科氛围。
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科学的突破通常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
可以说,单科性院校的建制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通过院校合并,我国组建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特别是将一批重点医科院校与一些重要大学合并,使一批重要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这不仅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而且优化了我国高等院校的结构和布局。
[11]
第三,院校合并为学科生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如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后,由一所工科院校转变成以工科为主,理、工、管、经、医、药、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通过学院重组和学科布局调整,不仅优势学科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而且医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学科建设的水平。
在2001年年底进行的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审中,学校新增了9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了20个。
尤其是在医学方面,学校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一下拥有了2个国家重点学科。
与此同时,学校的博士点也由合并之前的53个增加到83个,硕士点由106个增加到135个。
武汉大学现有本科专业100个,硕士点学科188个,博士点学科99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学科涵盖哲、文、史、经济、法、管理、理学、工学、农、医和教育11大学科门类。
浙江大学有本科专业110个,硕士点学科225个,博士点学科138个,学科门类也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大门类。
在院校合并前,我国的所谓综合性大学事实上就是文理两类专业构成的学校,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没有一所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在规模和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
通过合并,我国一些高校改变了综合性大学缺这个专业少那个专业的状况,这对高校提高办学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院校合并带来的问题
院校合并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并院校管理难的问题。
引发合并院校管理难的原因有:①不同类型院校管理理念的差异。
院校合并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是单科性的大学,不仅专业有差异,而且在不同学校内部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而院校一旦合并后,大学管理通常以强势一方的规章为规章,这使其他合并前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科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科间的冲突。
以清华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工科强校,尽管它现在的学科已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大门类,然而,在管理上其他学科都被纳入了工科的轨道,以至于出现了著名的画家、清华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难留清华园的遗憾”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