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对学生反复更改自己决定的情况,辅导员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状况和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对小高而言,反复更改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家庭背景:一方面,因为生长在偏远山区,父母给他灌输的都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便能出人头地”
的思想,小高的生活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任务就是上学、读书,接触外界的机会少,参加的集体活动也不多,导致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规划人生时往往被动地听从长辈的意见;另一方面,家长的溺爱使小高比较自私,这一类型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并不少见。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班会和小活动为学生带去正能量,让学生能尽快融入集体生活,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合理地规划人生。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利用班干部和宿舍长的管理网络,出现问题后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在本案例中,对小高成为免费师范生后又提出转为普通学生的情况,我为他解读了免费师范生的政策。
最终,小高确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也尊重他的决定。
第二,对学生试图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强加于他人的情况,辅导员要做的是给予关注并进行沟通和引导。
小高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周围大部分是和自己民族相同、生活习惯相似的人。
来到预科学校后,小高接触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均不同,他从心理上难以接受,逐渐产生想要说服、改变他人的想法。
特别是有一位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与小高非常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小高多次试图改变这位同学的生活习惯。
由于预科学校没有对其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帮助,使之留下心理阴影,对未来感到迷茫。
开学初的转专业过程增加了他对大学的排斥和困惑。
不久,我收到了小高的短信并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对小高进行深入的心理劝导。
一方面,通过试探来了解小高内心的真正想法,稳定他的情绪,让他能放松紧张的心情;另一方面,引导他走出思维的怪圈,让他用客观、理性的方法来看待同学间的摩擦。
为了减轻他的困扰和心理负担,我鼓励他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去,尽量少想这些困扰他的问题。
此后,我通过短信密切关注小高的思想动态,不断安抚他的情绪,激发他的学习动力。
当再次接到小高的短信后,事情已十分紧迫,简单的短信沟通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迅速约小高到办公室面谈。
小高表达了轻生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他仍固执于改变舍友的习惯,导致英语和专业课未及格,在无颜面对父母的同时把责任推卸到同学身上,然而他又不能改变同学的生活,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处理矛盾。
小高愿意在走前跟我见一面,说明之前双方的沟通是有一定效果的,他对我是信任的。
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小高可能已发展成精神疾病。
我的策略是温和地安抚他的情绪,同时迅速联系他的家人、心理咨询中心、医院等,使小高及家人同意到医院治疗。
通过治疗,小高能够继续完成学业,融入社会,正常地生活。
辅导员对学生持续不断的关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愿意敞开心扉。
辅导员有这样的意识非常好,当发现通过简单的劝说已经无效时,问题就可能已经超出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
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有自杀倾向时,要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调动家长、院系、咨询中心和医院力量,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总之,这个案例的处理过程体现了辅导员要从学生日常行为中敏锐觉察到学生异常状况的重要性。
首先,小高开学之初反复更改决定的行为让我察觉到该生需要特别关注,然后在开学之后与他保持密切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获得学生的信任,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习惯性地找辅导员倾诉和寻求解决办法。
同时,一定要找到舍友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若有特殊情况,需及时向辅导员汇报。
其次,在学生主动发信息表示自己有困难时,辅导员要即刻采取相应措施,如与学生面谈。
其间注意用词和态度,不能刺激学生,争取让学生能够主动说出事情的原委。
要以共情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一味地批评与指责。
此外,要积极联系学生监护人。
在本案例中,我首先以就近原则联系与学生在同一个城市的舅舅,并与其一起稳定学生情绪,然后联系其监护人,告知学生的状况,并要求至少有一名家长到校看护学生,配合学校、医院共同治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