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方面,学前教育在所有教育阶段中,民办学校所占比例最高,基本呈现公办与民办各占一半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幼儿随父母到城镇接受学前教育服务,为城镇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的资源配置结构和效率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应区分办学体制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未做到“保基本”
,且未有效落实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即存在“政府角色错配”
。
考虑到学前教育阶段包含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两种办学体制,因此,研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要区分不同的办学体制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作为同样的教育资源投入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时,能满足幼儿对学前教育需求的程度,直观地表现为幼儿园在园学生数。
教育资源配置能够满足更多幼儿的需要,其配置效率就越高;反之,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
有研究表明,2010—2013年,民办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占全部幼儿园教育经费比例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44.29%下降到38.98%,降幅达到11.99%,但民办幼儿园接收的幼儿规模占比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47.01%逐年上升到2013年的51.10%,增幅达到8.7%;相反,公办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逐年上升,但其服务的幼儿规模却逐年下降。
这表明,与公办幼儿园相比,民办幼儿园每一单位的经费投入可以满足更多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其发挥的价值与效率也更高。
[7]
(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应兼顾城镇化
由于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县镇和城市,使大量幼儿也随父母迁移到城镇接受学前教育服务。
因此,如果以增加一单位教育资源投入满足更多单位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服务这一标准来衡量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话,那么城镇化对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必会产生重要影响。
冯婉桢和吴建涛(2014)[8]利用2004—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发现,与农村相比,县镇和城市地区每投入一单位的教育资源,可供入园的幼儿数量增加的更多,反映了城镇化导致的人口城乡流动对幼儿数量分布以及城乡居民对幼儿教育资源需求变化的影响。
同时,与城市相比,县镇每增加一单位的教育资源可满足的在园幼儿数量增加更为突出。
因此,将更多的新增学前教育资源投入县镇地区,是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宏观配置效率更为有效的途径。
本章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演进,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省(区、市)的配置,以及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配置几个方面,大体上勾勒出我国教育经费配置的基本格局,即我国正处于从运动式筹集教育经费,依靠社会动员和政府动员保障教育经费支出的阶段,到规范化、法治化教育经费预算和支出的阶段。
这个过程注定与国家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密切相关,还与政府间事权划分、支出责任划分相关联。
这个过程是国家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过程,注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1]曾晓东、龙怡:《后4%时代,路该怎么走——对各省区市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载《光明日报》,2013-03-20。
[2]李森:《试论公共产品受益范围多样性与政府级次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及协调——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再思考》,载《财政研究》,2017(8)。
[3]马萍:《学校布局调整中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基于×省2002—2003年数据的DEA分析》,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S2)。
[4]贾婷月:《公共基础教育配置效率:资源优化还是资源浪费》,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1)。
[5]李刚、邓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载《现代教育管理》,2016(11)。
[6]张亚丽、徐辉:《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初探》,载《教育评论》,2016(6)。
[7]冯婉桢、吴建涛:《政府和市场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角色错配与调整研究——基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载《教育科学》,2016(4)。
[8]冯婉桢、吴建涛:《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宏观配置效率:内涵、指标与经验研究》,载《教育科学》,2014(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