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以201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我国普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85.27元,到了2015年上涨到10144.69元,上涨了53.76倍。
与普通小学相比,上涨幅度相对缓和。
图5-31978—2015年普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从生均经费变动的速度来看,普通中学与小学阶段一样,大致在1999—2012年间呈现出非常迅猛的增长态势(见图5-4)。
图5-41981—2015年普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变动速度
三、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图5-5展示了1978—2016年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与普通小学、中学阶段不同的是,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并不是一路上涨的,而是经历了几次下跌的过程。
这可能与我国教育发展优先顺序的结构调整有关。
图5-51978—2016年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对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变动速度进行考察,发现在2001—2005年,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变动经历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下跌阶段。
而这并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第一次发生下跌,数据显示,大约在1978—1981年、1985—1996年,高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也经历过两次下跌。
而明显的上升阶段则出现在2006—2012年,在这期间,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上升得非常迅速,2006年生均为6564.74元,到了2012年已经上涨为15019.48元,涨幅为128.78%。
1981—2016年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变动速度如图5-6所示。
图5-61981—2016年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变动速度
四、生均教育支出与OECD的比较
生均教育支出在OECD历年对教育经费的分析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按照OECD的指标框架结构,对生均教育支出的分析不仅仅限于各学段分别的支出,还包括对支出结构的分析,即分别用于教育核心服务的支出、用于辅助性服务的经费以及研发经费。
而在我国对生均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中,划分方式则一般采用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两项,与OECD国家使用的经费口径并不一致,无法进行比较。
为了与OECD国家生均教育支出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转而选择生均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中的比例分配作为参照指标。
教育经费投入的分配结构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一般认为在公共财政的制度框架下,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是偏向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而在生产投资型的财政影响下,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则是偏向于高等教育的。
[2]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一直不尽合理,其具体表现就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偏向于高等教育阶段。
在改革初始的1978年,普通小学、中学与大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例为1∶2.83∶146.34,这意味着高等教育阶段的生均投入水平与小学、中学相比,有着绝对的质的差别。
而在此后的数年间,这一状况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直到大学开始扩招的1999年,这一比例都还维持在1∶1.77∶17.36。
此后,伴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以及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全面收费的学费政策,大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开始下降,其在三级教育分配中的比重也开始下滑。
2013年,我国生均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间的比重变为1∶1.10∶2.26,由于基础教育人数众多,在教育经费总量上首次超越了大学。
2015年,支出比例进一步下降为1∶1.32∶2.07。
在OECD国家,过去这些年间生均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比例相较我国要合理得多。
1990年,这一比例大概为1∶1.55∶2.72。
此后从OECD国家整体来看,生均教育支出开始向基础教育阶段倾斜,2002年OECD国家生均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中的比例为1∶1.33∶2.53,2008年为1∶1.25∶1.84,2015年进一步变为1∶1.16∶1.85。
生均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之间的比例,集中反映了一国对不同级别教育的发展策略。
1978年,我国刚刚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学生在校人数也较少,因此大学在这一时期生均教育支出非常高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长远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是远远低于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数的,并且从不同级别教育的产品属性来看,基础教育无疑具有更多的公共产品属性,对基础教育进行财政投入所获得的教育收益率也更高。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生均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应该更为注重基础教育才能够体现公平与合理。
而我国从不合理走向当前的相对合理,花费了30余年,这也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的现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