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节公共和私人对教育投资的相对比例
banner"
>
教育机构投资的成本分担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议题。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收益较高,具有非常高的正外部性,公共投资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个人获得的收益更为明显,因此,家庭也应当承担一定比例的成本。
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中,并未对私人支付的学费之外的成本进行统计,因此,无法计量出精确的公共财政与家庭各自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
在我国的统计年鉴中,教育经费的来源目前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事业收入与其他事业经费等几个大的类别。
因此,在这个部分,主要考察三个指标:一是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体现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投入中,公共财政所占据的地位及其变动。
二是不同学段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该学段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这主要是体现我国不同层次的教育中,是否根据“谁受益谁分担”
的原则进行了成本分担。
三是民办教育投入、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与学费、杂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主要考察我国私人投向教育系统的经费情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
图5-10展示了1991—201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
可以发现,整体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呈现一个U形曲线。
1991—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持续下滑,这一趋势自2006年开始逆转,但直到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还是80.50%,仍然低于1991年的84.43%。
图5-101991—201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
注:由于数据可得性,图中只包含变化起点和近年来的情况。
图5-10的这种趋势,实际上展现了在教育系统的投入上,来自其他来源的教育经费逐渐增多的现实。
那么,具体来看,是哪个学段发生了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较大变化引发了整体数据的变动呢?下面就不同学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进行分析。
图5-112000—2014年中小学、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
图5-11展示了2000—2014年,我国小学、中学、高等教育三级教育体系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
整体来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逐级降低,这是符合成本分担原则的。
而从纵向的年度变化来看,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在三级教育体系中均出现了提升的现象。
这说明我国公共财政在教育体系的投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那么,三级教育体系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并没有被削弱,是哪一级的教育中公共财政的角色被削弱了呢?下面进一步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情况。
从图5-12中可以看出,学前教育阶段是公共财政角色被严重削弱的学段。
2000年,学前教育阶段58.90%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性教育经费,而2010年这一比重下滑到了33.60%,尽管后来在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影响下,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但到2014年仍然没有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
这也和我国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践有着莫大的关系:过去学前教育领域以集体办园为主,政府办园的数量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学前教育需求。
伴随着单位办园退出历史舞台,以市场力量为主体的资金来源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造就了学前教育领域私人投资更为发达的现象。
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二孩”
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越来越具备公共属性,其对女性就业的提升作用也愈加显著。
未来,学前教育领域中,公共财政的角色应当被进一步强调,以凸显学前教育对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