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的功能和声不再是古典风格的工具,而是音乐内容和结构的本身。
和声走向不再那么简单清晰,不再急急忙忙前去完成被需求的功能。
它不再是依附的奴仆,而是自己的主人,所以随意从急缓和,走马观花,在自己魔变的色彩之中闲逛逗留。
舒伯特的音乐依然沿着贝多芬的框架描绘他的诗歌,但不再是独立无依的造型,而是无所不在的网络。
从一这角度来看,舒伯特的音乐表面上给浪漫主义音乐一个自我表现的借口,但在骨子里面,舒伯特跳过几个百年,同今天的我们接轨交流。
舒伯特的音乐语言架构一反古典风格。
如果说贝多芬是用零星的、有形有状的微小动机作为他的音乐建构材料,那么舒伯特就是运用马赛克磷光破碎的色彩影射拼贴。
由奏鸣曲式支撑的交响乐,在贝多芬手里是一砖一瓦的建筑,在舒伯特笔下却是变幻无常的万花镜片。
舒伯特之后,古典风格必死无疑;古典奏鸣曲式条条框框形存实亡,非得让位不可。
舒伯特的音乐假借奏鸣曲的骨架,支离破碎古典风格之根本。
舒伯特不断让你出其不意。
他的动机和主题往往不像贝多芬那样一目了然。
“发展”
这词在贝多芬是本能,舒伯特是魔术师的手腕。
除了晚期几个作品之外,贝多芬一生都在建构,平衡对称井然有序的建筑,一个接着一个。
相反,舒伯特就着古典风格架子,总在破绽之中启发生机。
贝多芬是围绕中心主题的纵向建筑,舒伯特则是平行重叠、层层剥离,横向层次里面开阔出来的纵深。
贝多芬了然独处,舒伯特编网理络;贝多芬有头有尾,舒伯特无止无尽。
舒伯特在旋律上面漫步和声,我的视谱技术有限,浏览他那大把的和弦不太容易。
舒伯特以光怪陆离的和声作为旋律的基础,转色彩为结构,以脉络代替胫骨。
他的和声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功效性的。
马赛克的片断穿针引线,似乎无关无联、无渊无源,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舒伯特神奇的能力,能够肢解他那迷人旋律之中更为美妙奇特的和声因素,然后穿梭出来一个庞大的“古典”
建构。
舒伯特的音乐灵光闪烁,但又不是没有边际;那是用古典风范串联起来的珍珠,只是所用材料形态不同而已。
舒伯特的大厦是由密集而又变幻莫测的局部编织而成,他的结构不是素描而是色彩。
用黑格尔(Hegel)的理论,素描是结构之体,色彩是诱人之衣,素描结构是内在的精神骨架,色彩则是引人入胜的表象外衣。
从“古典”
的角度来看,舒伯特的音乐冒犯了古典音乐风格,甚至可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为忌讳的准则——以表面色彩感知代替内在骨架结构。
依据黑格尔的理论,贝多芬的音乐境界最高。
可是舒伯特的奇迹就是可以把“表象”
编织成为钢筋铁骨的内在结构。
舒伯特是拆欧洲古典哲学墙脚的叔本华(Shauer)和尼采(zsche),现代几何工业和包豪斯(Bauhaus)背景之下的安东尼·高迪(AntoniGaudí),传统调性音乐里面钻出来的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berg)。
舒伯特在有章有法的古典音乐结构里面撞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