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艺术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所以不必绝对。
好在历史的透视焦点,让我们有可能对待过去保持心平气和的客观心态。
像提奥多拉这样的杰作,今天多少可以有点重新认识和真实的面目。
因为《提奥多拉》轻盈微妙的特点和赛拉斯夸张的戏剧风格不适,尽管赛拉斯的编导设计不无道理,而且他对音乐内在结构的理解让他编导引申的故事有根有据,但是我总觉得赛拉斯的《提奥多拉》大有切磋商讨的余地。
和他一贯的风格角度相似,赛拉斯还是通过嘲弄狂妄美国人的角度,用大众文化的无知替代罗马人的角色。
如上所述,亨德尔在音乐上巧妙绕开莫瑞尔在文字上把罗马人贬成恶魔,在宗教上大张旗鼓地夸张画面。
正是亨德尔这种脱离实际的社会功能,对于人性精神的沉思默想,加上《提奥多拉》音乐性格的内趋和收敛,使得这部清唱剧历来不受欢迎。
可是赛拉斯以现代人的眼光,又一次误解了《提奥多拉》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赛拉斯是中了词作者的圈套,区别则仅仅在于,赛拉斯是持冷嘲热讽的姿态,而莫瑞尔则是躲在剑桥阴影里面说教的卫道士而已。
第一幕中罗马人的合唱“(这呻吟)甜过号角之音……”
[37]亨德尔有意回避了莫瑞尔文字上的幼稚和夸大,可赛拉斯却就着文字依样葫芦,他让舞台上的合唱队作不堪入目的幸灾乐祸姿态。
同样,第二幕中另一段,罗马人的合唱“维纳斯在天上调笑……”
赛拉斯的制作也有类似的误解,这种程序化的夸张,把亨德尔音乐中模棱两可的细微之处抹杀得一干二净。
为了戏剧效果,赛拉斯夸张罗马人之强暴恶毒和基督徒之悲惨无助。
编剧制作抛弃亨德尔细微奇特的戏剧角度,把整个戏剧处理成为现代图像广告的高强效果。
赛拉斯最大的错误在于处理全剧最为敏感的段落——提奥多拉夹在两个symphony之间的咏叹调。
为了夸张舞台戏剧效果,强调提奥多拉的性格发展,赛拉斯把提奥多拉描绘成为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牺牲品。
symphony中的笛声变为催促提奥多拉死期将近的晨钟,舞台上的提奥多拉为之战栗不已。
有时,我闭目冥想静心聆听《提奥多拉》,真的不知亨德尔这出清唱剧的舞台效果应该如何。
和《耶夫塔》相比,都是大师晚年的杰作,有生气勃勃的少女伊菲斯(Iphis)作比较,《提奥多拉》也许真是一出只能听不能看的戏剧。
因为提奥多拉这个人物纯洁飘逸,不食人间烟火,任何舞台上的物化,大概都会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写到这里,原先意在借花献佛,试图通过介绍亨德尔的杰作与大家分享,不料最终还是落得一个茫然。
所以读者不如身临其境,至少把音乐找来,对着内容从头到尾认真听它一遍。
那体验若不震撼人心,多少有点揪人心肺,不期还会动人魂魄。
用文字描绘音乐不免隔靴搔痒,如果这些凌乱的文字能给读者做个引子,我想,就此打住还不太晚。
附录
《提奥多拉》故事梗概
第一幕
第一景:以罗马皇帝的名义,安提俄克城的罗马首领瓦伦斯宣布全民必须参与供奉Jove神的庆典活动。
改信基督教的罗马下级军官狄迪慕斯试图为忠实罗马政权但并不尊奉罗马神的市民说情,但是瓦伦斯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对罗马政权的反抗,遂以绞架和火剑相威胁。
尽管狄迪慕斯的意愿得到了顶头上司赛普提米乌斯的同情,但赛普提米乌斯劝告狄迪慕斯:罗马执政的意志不容违背。
第二景:城市的另一边,正在集会中的基督徒获得这一消息,他们拒绝参加罗马人的仪式,他们祈求上帝的保护,要以自己的方式参加庆典。
赛普提米乌斯带兵前来。
同情基督徒的赛普提米乌斯指责基督徒们的固执,但内心却充满矛盾。
贵族女儿提奥多拉挺身而出,视殉难为基督徒之本真。
但赛普提米乌斯带来的信息更遭:殉难不是瓦伦斯给予的惩罚:要么服从罗马礼仪,要么沦为妓女任凭罗马军士**。
提奥多拉被押解去维纳斯庙。
狄迪慕斯随后赶到。
沉浸在爱情之中的狄迪慕斯向提奥多拉发誓,不能救她出狱,就要与她一同赴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