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2010-3-22
降E大调Op.31,No.3有个奇怪的scherzo(谐谑曲)和不同一般的小步舞曲(Meo)。
第二乐章不是通常Scherzo的34拍而是24拍。
我一路过去,似乎每个小节都在注解贝多芬的特点:旋律就是左手和声的直接肢解,所以可以清楚感受和声的进出。
和百年之后奇突怪异的和声相比,贝多芬只用简单的功能和声,但是就像伦勃朗(Rembrandt)的绘画,没有几个颜色,意味却是无穷。
同时,第三乐章又是一奇,Meo写得像个慢板乐章,微波**漾之中轻柔温馨(sweetandtender),给最后飞快滚动的末乐章一个兴高采烈的理由[1]。
2010-3-29
G大调钢琴奏鸣曲Op.49,No.2,如此轻巧的奏鸣曲在他的钢琴作品里面不多。
我喜欢在庞大的钢琴上面,轻手轻脚摸索这个小品,琴声轻盈透彻,你的视线不在自己身上,任凭声音悬空舞蹈。
不能想象踏板踩得轰轰作响,糟蹋如此小巧精致的可掬可触。
紧接着的C大调Op.53《华尔斯坦》(Waldstein),又是一个什么天地[2]!
巨人的宏观轻而易举把出这个小小居屋,身心中空的我,目瞪口呆,旁观一个乐章叠着一个乐章,一个奇观推出一个奇观。
如果说贝多芬的《暴风雨》(Tempest)是超然的诗情画意,《华尔斯坦》就是竞技广场极度空间之中,一场又一场的人间戏剧。
我在琴上汗流浃背,兴奋过度。
三个小时之后,筋疲力尽,喘气都不可能。
窗外,蒙蒙的气,软软的意,缠绵的天空,**雨忒细腻。
室内的我,水淋漓,直喘气,似乎才被抽打和暴戾,气息还未醒。
不可想象,需要如何的能耐能量,才能创造这样不可思议的世界!
意识到下面还有最后几个奏鸣曲等我,贝多芬,不敢想。
2010-4-3
F大调Op.54,谱上以前的铅笔字:“第一个和声就是贝多芬。”
应该再加一句:“第一个主题也是贝多芬。”
随后的同名小调Op.57实在太出名,也是原先不想提及的作品,但是这个奏鸣曲实在写得太棒。
最近,我同时在读巴赫的谱子,在巴赫清晰敏捷的音乐对比之下,强词夺理的贝多芬不是我的偏好,但是岩浆暴怒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没有半个浪费的音符,没有半句夸张浮华的做作,排山倒海的**毫不影响简练精确的音乐骨架线条。
我惊讶地一边旁观,一句一句聆听如此干净娴熟的感情用事。
2010-4-4
人的精力真是有限,工作一天,感觉似乎被人鞭打一顿,人是榨干的精血,移动的躯干,什么事都干不了。
夜深人静,劳累的我却满身都是噪音。
我坐到琴上视谱悠闲,心意淡然不在,手走键行,没弹几个小节,身心的烦躁渐渐消散,继续下去,周围土净尘落,居然微风习习清凉明净。
贝多芬,我一愣,仔细再看,没错,G大调钢琴奏鸣曲Op.79,除了Op.49的两首之外,怎么贝多芬还有这样愉快轻盈小巧玲珑的奏鸣曲!
g小调的第二乐章在98拍的寂静无痕之中**漾,像片轻舟,或是摇篮,不知道。
欣慰的感激不敢想,只好轻轻笑在心里偷偷喜欢。
小调没有半点忧伤,唯有惬意清淡。
第三乐章笔触轻拨微撩,大调淡淡的金黄,吹破涟漪波纹,音乐真的**漾跳跃起来,Rondo的主题稚态天真,轻松无邪的舞步,笑声咯咯童声叮当,可爱的脚尖轻盈上场,低音拍子里面微末变化,搅和愉快的得意扬扬。
我知道这实在不是什么经典高深的音乐,但这轻巧的节拍,这飘逸无羁的声音,睡中为我圆梦,醒来伴我出门:
2010-4-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