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果然,后面第三十五小节再度出现的时候,就是顿音的点状了。
这显然是有机发展的联系和结果,不是简单依据谱子所注,前面连音后面顿音的明确区分。
句子里的颗粒状态是个有机的生态,一点一点滋长出来,在钢琴上,只是点顿角度的不同而已。
读谱,不管是干净的还是编译过的解释,都是间接的因素,音乐的内涵是最为可信的本真:
第三乐章谐谑曲Meo的动机是三拍子,以弱拍开始,把末拍让给低音部,这音乐是稍稍错位但又棱角分明的舞步。
不用看谱上的表情记号,这跳出来的音乐不是歌唱的旋律,所以绝对不敢踏板乱用:
中间的三声中部Trio还是以弱拍开始的34拍,但音乐性格完全不同。
这里的乐句才是连贯的歌唱性质:
谱上的记号是进入音乐的借鉴,不是音乐本身。
一板一眼以记号为准,是本末的倒置。
真正的音乐我觉得还真在音符之间。
这个奏鸣曲的主题尽管性格不同,但大多没从主拍开始。
第四乐章主题的动机,一开始贝多芬就在节奏上做了手脚。
就像第一乐章,这个乐章是二二拍(22)的节奏(allabreve)。
二二拍节奏是一种常用的时值,谱上标记¢,它和一般标有C的四拍节奏区别在于:二二拍的四拍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两拍。
这在表面上似乎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小节里面,每个拍子的强弱关系还是有所不同。
这个乐章主题动机,从小节后一半的第三和第四拍开始,在后面小节前一半的第一拍上结束,加上右手前一半第二拍四分之一的休止,贝多芬在节奏上把二二拍的基本格局错开,这种奇突不稳的情绪几乎控制了整个最后乐章。
就乐谱的表情记号而言,没有比这主题动机在节奏上的安排,更能看出作曲家的意图:
可以想象,作曲家的乐思由里向外开启不定,不是后来演奏家由外向内的规范固体。
所以巴赫的乐谱很少表情记号。
莫扎特也是,他的手稿是他内心声音的记录,他的音乐是有机的动态,手稿只是一个暂时的轮廓。
他自己琴上演奏,音乐穿越乐谱的骨架,还是从他内心流出。
这是一个自然状态,所以莫扎特的手稿干净,表情记号简洁。
可是莫扎特正好处于特殊的时代转折,艺术商业的可能给予音乐家脱离权贵自由的同时,也让艺术家可以自杀跳楼。
莫扎特的挣扎是划时代的象征,他的定期音乐会给他相对的经济独立,也预期了作曲家和演奏家未来的分支。
从莫扎特手稿和初版印刷的区别来看,初版印刷的表情记号增加显著,因为从演奏家的角度,乐谱不再是由内向外的暂时轮廓,而是由外向内的探索研究,乐谱不再是活性的生态,而是完美定型的古董。
莫扎特音乐生涯在历史转折之中的意义重要,作为音乐家的莫扎特,他的音乐活动正好把古典音乐社会机制和现代艺术消费环境前后一劈为二,对比他的手稿和初版印刷,可以看出莫扎特的两种心态。
作为音乐家的莫扎特乐于有机的生动不定,可是,为了能让他人演奏自己作品,他又不得不在出版印刷之时,把动态的手稿定型。
比较两个版本,可以看到莫扎特的矛盾。
他不愿定死音乐,但又怕误导歪曲。
就以c小调K457第二乐章Adagio的五、六小节为例,实际上,任何表情记号都可不必,音乐已经说得清楚不过,至少我第一次读到这里,音乐自然而然就是音断气连的跳跃[3]。
当时根本没有比较乐谱的可能。
现在两个版本并列,可以看出莫扎特对于读谱的人不信任,所以逐音注解,加点填线“多此一举”
。
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如此,今天的我们还是视而不见,更加上学究无止无尽的无聊,莫扎特万万没有想到,非但没人感觉他的沮丧和矛盾之微末,他的不得而已,居然开启了几百年来音乐之外的“艺术”
分歧和养家糊口的学术工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