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洗耳
banner"
>
音乐厅回来洗耳,是我充满内疚但又常做的惯例。
我对格伦·古尔德痛恨音乐厅环境的极端做法百分之百同情,但作为听众,我对音乐现场的效果丝毫没有反感。
我要洗耳的原因是音乐。
不管什么场合,偶然听到不顺耳的音乐,如有可能,一定会找机会洗涤。
偶然听到电台广播,也禁不住写信对朋友牢骚:
YG&YD:
……
学校回家路上,电台里听到有人演奏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
我可以感觉翊功的沮丧。
前几天,我在琴上偶然撞上肖邦——近来忙得要命,不可思议居然还有时间弹琴——即使他的圆舞曲,肖邦可以说是敏感(sensitive),但是从来不会伤感(seal)。
可在那个录音里面,到处都是莫名其妙的rubato[1],毫无必要的夸张作态,拿腔作势的感叹表情,混乱的踏板把肖邦音乐中的精致,一半埋在廉价的香水之中,一半葬在模棱两可的趣味花招里面。
无怪乎大众眼中的肖邦是个如此不伦不类的伤感情种。
我实在忍耐不住,到家马上拿出利帕蒂(DinuLipatti)[2]弹的肖邦洗耳。
不敢用趣味这词,那是什么样的境界!
[3]
不知为何我对夸张那么反感。
不管是预言还是诅咒,当年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每人十五分钟名声”
的戏言,歪打正着我们今天的文化弊病。
好像机会就此一次,不尽力表现,时不再来。
艺术家更要孤注一掷,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被这花花世界搅得眼花缭乱,不做一点过分举动,谁会在意?这不是当代艺术家的浮躁,而是目前的文化心病。
前几个月,去参加一个朋友为纽约穷人孩子参与古典音乐活动的小型捐款聚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