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今天时空的概念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天上的空间海底的管道,把传统区域文化的格局打破。
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再两头一线,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深不可测之中参差错落多维多面。
今天国内知识界的外文水平大大提高,现在年轻人不像当初的我们,看到ABC就会头涨脑疼。
因为象征文字就这几个字母,即使不识具体文字,对着元音辅音的音节,大概可以有个猜测。
我在电脑上用中文打字,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常用的名字,字母打到一半自己跳出,可见这些外文名字已在中文字典里面。
再者,现在网络方便,一旦读者需要,可以直接通过原文搜寻来龙去脉,不然,中文翻译不一,查也难查。
我知道对一个不识外文的人来说,记住外文名字确是一件不易之事。
可在外文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这已不是登天的奇思异想。
也许这事开始做来不乏困惑,但是以后不必再有我那双重记忆的苦处。
(三)
这些文字没有一点学术价值,更没有劝人说道、张扬古典音乐的企图。
私下唯一想要兜售的奇想,就是希望有人能够参与没有功利的玩乐行列。
中国人所谓的琴棋书画不是“专业”
,只是玩意而已,用今天的俗话就是“修养”
,当然,修养也大不必,至少自己心里喜欢。
可是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似乎有点“高尚文化”
的嫌疑,不是内心的欣喜,而是外观的修饰。
可是我的生存环境恰恰相反。
至少在西方大众文化环境里面,古典音乐是个朽木不可雕者,所谓“修养”
的价值全无。
我竭力避免音乐学的角度,侧重自己歪打正着的感知和视觉艺术的旁观,可我还是觉得,这在专业和业余之间游离的文字词不达意。
真可谓“力不达而不为心昭宣、反之言其上而不为力从之......”
西方音乐和文字之间是音律吟诵的直接形式关系,不是我们古人琴棋书画那种融会贯通的灵犀。
读者可以看到我在具体叙述音乐的时候,力不从心的苦楚。
也许正是这种沟坎断裂,让我们看到音乐排斥文字的独霸和专制。
同时,音乐本身又是一种特别敏捷的直接感触。
我总觉得音乐是那翻来覆去的语姿,叨叨不倦地**,潺潺不息地腐蚀,一字一句地诉说——没见说话人,唯有身心的感应和音响振**的动态。
因为音乐语言没有陷在具体的局部里面,所以音乐的话语更加直接动听。
尽管形式上我们可以逐句逐音分析,但实际都是徒然。
音乐艺术不可言喻之近,比任何艺术都要绝对。
我们可以肢解局部去研究,但是音乐真正打动我们的时候,从来不理我们大脑的分析功能。
我苦心捕捉不可捉摸之音,但愿能够提供一个窗口和角度(approach),一个触类旁通的机会和环境。
然而最终,分析研究的努力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具体音乐的本身。
(四)
文章所选的内容,没有高低侧重之分。
因为不是学者,所以没有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