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音乐(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对伯恩斯坦的能力五体投地,通过言语,他试图解释语言不可表达的音乐。

他假借音乐以外的各种渠道,从语音(phonology)、语义(semantics)和句法结构(syntax)的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巨细无遗,揭晓音乐形式之谜。

然而,音乐到底不是我们日常的言语,看着伯恩斯坦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模式剖析音乐的具体因素成分,暗中不免为他捏把汗水,不是伯恩斯坦有错,而是他太厉害。

就像所有对于传统共识的挑战,都会留给攻击一方借口和破绽。

“诺顿讲座”

从一开始就遭受非议,但是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非议,都排斥了一条关于相对真理的绝对道理:绝对完美的结论从未有过,相对之“真”

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而是一针见血的错位,是提问和设想(approach)的气场提供的参照因素,给予相对真理露脸的机会,从而能够体验并不具体的直接感知。

“诺顿讲座”

不是一对一的论证逻辑,因为“道”

无法直接道出,是伯恩斯坦精彩的旁敲侧击,在没有给“名”

定名的同时,让我们感觉他的喻义[2]。

伯恩斯坦的“破绽”

也是我的苦处,只是他能千百倍,所以在公众的刻薄之下任人评判。

当我的文字接触声音的时候,最让我不安的是,我对音乐的具体描述,从某种角度违背了我对音乐的原始感知,所有解释的结果都离交流的初衷甚远。

语言说得越是具体明确,离开音乐本身的语意语境越没关系。

我被逼在台上无用功,原来好端端的感应意会相通,结果却是解剖尸体的过程。

只因自己缺乏信心,对音乐的不可交流心切,加上怀疑烟雾弥瘴的“乐感”

之不可靠,尤其西方音乐在中国文化的上下文里。

我是架上的鸭子,不得而已的不自在,但愿今天如此琐碎实际的现世里面,我们文化还剩半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心态和余地。

我喜欢有点距离的听,字里行间的读,不去痛打落水狗,留点余地,放点空气,音乐说话的口气和语态随着我们肌体波动,合着我们的气息呼吸,近得毫无知觉,快得都没通过脑子——如果能够感觉这点细微,那是我不期之期,内心的感激不尽。

[1]1973-1974年,伯恩斯坦在任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诗学”

(CharlesEliotNortonProfessorofPoetry)讲座教授的时候开设著名的“诺顿讲座”

(ure)。

哈佛大学1925年创立特殊的“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诗学”

系列讲座。

讲座邀请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建筑师等艺术人才,期限一年,内容以诗歌为引导,触及广泛的艺术领域。

被邀请的有诗人艾略特(T.S.Eliot),卡明斯(E.E.gs),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欣德米尔特(PaulHih)、科普兰(Aarond)、查维兹(CarlosChavez)、凯奇(JohnCage)、罗森(CharlesRosen)、巴伦博伊姆(DanielBarenboim),艺术家沙皮洛(MeyerSchapiro)、斯泰拉(FrankStella),文艺批评家里德(HerbertRead),小说家艾科(UmbertoEco)等。

[2]伯恩斯坦在“诺顿讲座”

第一讲直截了当地说:我为自己的错误伸张权益……原文:“I’tsaystrohatIclaimtherightst.Itiseveryteacher’sacademicright.Istaaketheriskiasaadoes.”

(我有权益犯错,这是所有教师的学术权利,就像任何理论家和科学家一样,我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