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到墓园看“面相”
banner"
>
悼念已逝音乐家,墓园是必游之地,音乐家在世时,作品具有个人特色,奔向天堂时,墓碑的设计也深具个人色彩,他们活着时候的名气,有时还会影响去逝后安眠的地段,他们在音乐史上的知名度,更会影响游客的探访率,到墓园看伟大音乐家的“面相”
,致敬之余也饶富趣味。
到维也纳中央公墓32A访音乐家
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怎能错过位于城郊的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中央公墓实在有看头,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大小约翰·施特劳斯、蓝纳、葛路克、苏佩、沃夫全都是邻居,真不知贝多芬是否听得惯华尔兹,舒伯特是否常唱艺术歌曲给大家听,这些大名鼎鼎的音乐家,集中住在“32A”
区,这区地理位置甚佳,易找易见难错过。
中央公墓大到看不见边际,但是只要从2号门入园走上中央大道,五分钟过后“32A”
就出现在左手边,音乐家同住一区,其实不是历史偶然,而是后天配对,把音乐家集中在一区,不仅管理方便,也造福了观光团,只见一辆辆的游览车,停放在大门外,导游以最快速度,最精准的眼力,带领团员向“32A”
冲去,大家拿起相机左拍拍、右拍拍,15分钟后向贝多芬说一声再见,跳上游览车继续音乐之都的行程,而在中央公墓的音乐家,有一位被放置在外,不属于“32A”
的,那就是十二音列的创始者、现代作曲家布列科,看来古典、浪漫乐派还是和现代乐派保持一点距离比较好。
中央公墓1874年投入使用,至今已容纳250万位“居民”
,总面积500英亩,周边共有11个出入口,规模大到犹如迷宫。
贝多芬1827年去世,舒伯特1828年去世,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维也纳尚未有什么中央公墓,因此他们两位可以说是后来才移居此地的居民。
贝多芬和舒伯特原来住在Wahring公墓,现址为舒伯特公园,他们1888年移居中央公墓,住在“32A”
正中央的黄金地段,两人彼临而居,如同舒伯特生前留下的遗嘱,他要葬在贝多芬的身旁,因为贝多芬是他毕生崇敬的对象。
两大华尔兹才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和蓝纳原来也住在另一处—Dobling公墓,现址为施特劳斯-蓝纳公园,1903年两人共同入住此地。
说起贝多芬的墓碑,造型十分符合“乐圣”
的个性,一根高耸的石柱上,没有复杂的雕花装饰,没有作曲家的肖像,只镶着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所弹奏的七弦里尔琴(lyre),墓碑上的刻字简洁有力,单纯以粗黑的字体刻下Beethoven(贝多芬)九个字母,整个石柱呈现的力度,反应贝多芬坚毅、固执的个性。
相较之下,舒伯特具有较多的故事色彩,墓碑上的浮雕叙述乐神阿波罗赐予舒伯特桂冠并为他戴上,一位可爱的小天使在旁观礼,墓碑左右竖立着小尺度的希腊爱奥尼式柱头作为烛台,整个画面所塑造出的氛围深具诗意,而阿波罗赐予的动作也象征舒伯特在人世上的创作得到乐神的青睐及赞美。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墓碑造型,如同他的音乐一般华丽、愉悦又轻快,小天使们环绕在四周,他们歌唱、奏乐、跳起翩翩华尔兹。
长年为音乐、为爱所苦的勃拉姆斯墓碑上的肖像神情,仍是一副苦恼样,他右手抓着头,左手翻阅着乐谱,好似透过严肃忧郁的面貌,告诉世人他的未了事还很多,包括他对克拉拉的不了情。
在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前,有尊青铜制的纪念碑,上面刻着莫扎特的名号,莫扎特1789年去世下葬于公共公墓(St.Marx,圣马克斯公墓),尸骨无存,虽然莫扎特基金会号称保有一尊莫扎特头骨,但至今仍未有强而有力的证据证明他就是莫扎特。
1855年圣马克斯公墓竖立起莫扎特纪念碑,以表达对这位音乐奇才的追忆,1891年纪念碑移至中央公墓,与其他伟大音乐家共存供众人瞻仰。
纪念碑上有位女孩拿着七弦里尔琴,她翻阅着一本本乐谱,以平和又沉静的神情悼念这一位音乐天才的离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