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个英雄的陨落一曲壮丽的悲歌——亨德尔的著名宗教清唱剧《扫罗》
banner"
>
亨德尔到伦敦后的绝大部分作品通常都在夏天完成,然后在年底冬天到来之际及来年的春季上演,这几乎成了他的创作规律。
1738年夏,从7月23日到9月27日,亨德尔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部不朽的圣经题材的清唱剧《扫罗》(Saul,HWV53),脚本作者是被同时代人认为有些狂妄自大的业余剧作家查尔斯·詹宁士(CharlesJennens,1700—1773)。
《扫罗》是这位富有并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绅士为亨德尔写的四部清唱剧之一,除了《扫罗》,詹宁士还为亨德尔提供了著名的《弥赛亚》、《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稳健的人》和《伯沙撒王》的脚本,成为最成功的亨德尔脚本作者之一。
《扫罗》的内容取材于《撒母耳记》。
《撒母耳记》(BooksofSamuel)是《圣经·旧约》中的几部历史书之一,全卷主要人物有三位,即先知撒母耳(又译塞缪尔)和两位古以色列联合王国最早的君王扫罗与大卫。
《撒母耳记》讲述撒母耳“膏立”
(希伯来人的一种特别宗教仪式)扫罗及大卫为王的故事,其中上篇十三章一节至三十一章十三节叙述了扫罗的衰落和大卫的兴起。
历史上,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回到以色列后,经过一个混乱不定的“士师”
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021年起进入了所谓的“联合王国”
的时代,这一时期以色列产生了三位最早的国王扫罗、大卫和所罗门。
扫罗是古以色列第一代国王,约公元前1021年—前1000年在位;大卫是第二任国王,约公元前1000年—前962年在位。
扫罗对以色列的主要贡献是在军事方面,他骁勇善战,但不擅国政,并屡次冒犯以色列人信仰的神,引起部分不同支派的以色列人的仇视,最后死于同宿敌非利士人的战争。
由于先知撒母耳在世时“膏立”
和犹大支派的拥戴,在扫罗死后,大卫成为以色列第二任国王,他统一了以色列所有支派,建立起控制整个以色列的统一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因此成为以色列人民最理想、最崇拜的国王和一个绵长朝代的开创者,其整个形象和王权都凝聚着以色列人对弥赛亚(救世主)的殷切期望。
到公元前2世纪时,大卫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中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大卫的儿子也成为加冕统治世界万邦的上帝之子的形象,从而奠定了基督教兴起的温床,后来的基督教明确指定耶稣是大卫的儿子。
大卫与扫罗的故事在欧洲基督教国家十分流行,成为音乐创作的热门题材。
在信奉基督教新教的英国,亨利·普赛尔大概是最早将这个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的作曲家。
在意大利,最早的清唱剧作曲大师卡里西米(Giai,1605—1674)根据这个题材写过一部清唱剧,著名歌剧作曲家波尔波拉(NiioPorpora,1686—1768)也为这个故事写过一部意大利正歌剧。
在德国,亨德尔的同胞兼同行凯泽尔(ReinhardKeiser,1674—1739)也创作过一部同样题材的歌剧。
这些歌剧、清唱剧尽管都创作于亨德尔的《扫罗》之前,但是却没有一部能有《扫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清唱剧《扫罗》可以说是一首关于古代以色列第一代国王扫罗的宏伟壮丽的悲歌和挽歌,全剧以扫罗个人的嫉妒为起点,以他战死疆场的悲剧性结局为终点,描写了屡立战功的青年扫罗被先知撒母耳“膏立”
为以色列王后,因贪图权力,嫉贤妒能,重用奸臣,迫害忠良(大卫),与撒母耳发生了冲突;于是撒母耳决定用大卫取代扫罗。
而众叛亲离的扫罗最后则战死于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为其英雄而悲剧性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扫罗》还是亨德尔最戏剧化的清唱剧之一,全剧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矛盾冲突不断,充满了高度的戏剧性,十分接近亨德尔18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
《扫罗》脚本的这种戏剧性有助于亨德尔给清唱剧这一形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以抵消因省却了舞台布景、戏装和动作而可能带来的音乐感染力的下降。
詹宁士为亨德尔创造了众多激发其音乐创造力的戏剧元素,给了亨德尔施展其卓越音乐才能的空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