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此,序曲在进入中段之后,音乐的发展需要结合戏剧内容去想象。
后半程的发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一连串的音符中,既表现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口蜜腹剑,小女儿的率真直谏,又表现了李尔王的暴怒,国家的一分为二,牢狱可怖而阴森的景象,荒原上的暴风雨以及柯黛莉亚的被害和老国王李尔悲痛懊悔并最后发疯而死等一系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戏剧性场景。
可以这样说,柏辽兹通过《李尔王》序曲,将他创造丰富旋律的天赋、出色的和声与转调以及灿烂的配器等一系列极具戏剧性的音乐表现手法完美展现了出来,充分证明他不愧为第一流的戏剧音乐大师。
在柏辽兹创作的全部音乐会管弦乐序曲中,《罗马狂欢节》序曲(RomanivalOverture,Op.9H95)被公认为是其中最出色的,而且至今仍是柏辽兹最流行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然而大多数人未必知道,这部杰出的音乐会序曲脱胎于柏辽兹一部首演不太成功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Beoi)。
1838年,柏辽兹创作了一部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雕刻家本韦努托·切利尼的自传而改编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
遗憾的是,歌剧首演没能取得成功。
据说经过了多达19次的排练,巴黎歌剧院的乐队仍难以娴熟演奏柏辽兹的这部新作,不但乐队指挥向柏辽兹抱怨,就连饰演主角的男高音也干脆在演了3场之后拂袖而去。
结果,歌剧院只好取消了这部歌剧剩下的演出计划。
但柏辽兹却心有不甘。
1843—1844年,也就是《本韦努托·切利尼》在巴黎首演五年以后,柏辽兹一方面计划着把他的《本韦努托·切利尼》搬到伦敦上演;另一方面,他又于圣诞节期间,将歌剧中的一些场景音乐改编成了一部音乐会管弦乐序曲,希望以此赢回他在歌剧上失去的一些东西。
序曲所使用的素材和主题取自《本韦努托·切利尼》的两个场景,一个是第一幕开始时特雷莎与切利尼的爱情二重唱,另一个是第一幕结尾处狂欢节的场景;这两段场景的音乐各自构成了序曲的两个主题。
柏辽兹还根据后面那段狂欢节场景,将这部序曲命名为《罗马狂欢节》。
这部音乐会序曲最后献给了德国西南部霍亨索伦-黑兴根的康斯坦丁亲王,柏辽兹还于1863年4月在康斯坦丁亲王的城堡里亲自指挥了这部序曲。
《罗马狂欢节》序曲是柏辽兹创作的第二首音乐会管弦乐序曲,于1844年2月3日在巴黎首演。
序曲以《本韦努托·切利尼》第一幕最后一景狂欢节上的萨尔塔雷洛舞曲作为开始的主题,一上来就干脆利落地直接切入,这个简短的第一主题先由弦乐队奏出,随后由管乐给予应答,先是长笛、单簧管和双簧管,然后是圆号、大管、小号和短号。
“萨尔塔雷洛”
(Saltarello)起源于14世纪的那不勒斯,是一种十分热烈欢快的极具跳跃性的民间舞曲,快三拍子的节奏充分展现了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在狂欢节时纵情欢乐的民族个性。
《罗马狂欢节》序曲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有一段著名的英国管独奏充当序曲的第二主题。
因此,当第一主题过后,出现了一个突然的休止,在弦乐、独奏圆号和单簧管的引导下,第二主题登场。
最先由英国管奏出了这段著名而迷人的主题,旋律来自《本韦努托·切利尼》第一幕中特雷莎与切利尼的爱情二重唱,随后,这段柔美的浪漫旋律又被中提琴组接了过去并加以反复;接下来,在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与弦乐队融合交织下再一次重复。
最后,第二主题渐渐地减弱并消失,让位给了一段缓慢的行板。
但很快,木管组在三角铁的伴奏下突然连续三次奏出了像是什么东西在高空中呼啸而过一般的一段旋律过门,似乎象征了绚丽的狂欢节烟火已经在广场上空绽放,也预示着盛大的狂欢活动即将开始。
接下来,又经过一段过门,序曲进入了快板,第一主题——热情欢快的萨尔塔列洛舞曲再度出现,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开始了舞蹈般的狂欢。
这一段音乐构成了序曲后半段的主体,展现了狂欢节上人们纵情欢乐的热闹场面。
柏辽兹配器手法高超,营造出一种灿烂的充满了光辉的音响效果,再次充分展现了他天才一般的交响音乐的创造力和生动的音乐色彩的表现力。
序曲进入尾声后,木管奏出的爱情主题与弦乐、铜管和打击乐器交融的狂欢节主题汇合在一起,共同将全曲的气氛推向顶点,音乐最后在**中结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