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孤独者的祷歌——勃拉姆斯的《女低音狂想曲》
banner"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是西方音乐史上少数从未写过歌剧的大作曲家之一,除了歌剧,他一生的创作几乎涉及各种音乐体裁。
在勃拉姆斯创作生涯的不同时期,作曲家通常表现出对某种特定的音乐体裁的偏爱或倾向性,并创作出这一体裁的代表性作品。
勃拉姆斯在19世纪50年代的创作是以钢琴为代表的器乐作品为主,如《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3首大型的钢琴奏鸣曲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到19世纪60年代上半期,勃拉姆斯主要创作了一系列相当成功的室内乐作品,其中不乏若干十分重要的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和钢琴六重奏。
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他逐渐转向声乐创作,完成了一连串宗教或世俗的声乐作品,这其中既有合唱作品,也有独唱作品,像作于1868年的里程碑式的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EischesRequioem,Op.45)和作于1869年的为女低音独唱、男声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的《女低音狂想曲》(AltoRhapsody,Op.53)以及随后创作的《命运之歌》、《胜利之歌》等合唱与乐队的作品。
众所周知,勃拉姆斯一生十分崇拜贝多芬,其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严谨的古典主义形式和新颖的主题发展,常常被后世认为是贝多芬最直接的继承者。
像贝多芬一样,勃拉姆斯也是西方音乐史上为数不多的终生未娶的作曲家之一。
这种巧合既有趣,又很耐人寻味。
可以肯定地说,在谈婚论嫁这方面,勃拉姆斯从来没想去追随他的先师贝多芬,尽管事实不幸地把两人连在了一起。
现存的各种同时代人的回忆录、日记以及音乐评论等都已表明,勃拉姆斯是一个性格内向、在与女性打交道方面十分失败的人。
他一生心仪的女性屈指可数,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的抗拒心理与矛盾态度。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对恩师、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一往情深的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情感蕴含在勃拉姆斯许多重要的作品当中。
然而,受当时社会环境和舆论的制约,加上勃拉姆斯羞怯内向的性格,使得他对克拉拉的单恋实际上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甚至连公开这份爱情都不太可能。
因此,尽管舒曼在1856年就过早地去世,给勃拉姆斯留下了与克拉拉发展感情的无限空间,但在接下来的许多年中,勃拉姆斯不仅没能与克拉拉成功地牵手走到一起,从前那种执着的追求反而有所克制。
1860年代末,勃拉姆斯搬到了克拉拉家住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日子里,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三女儿朱丽叶(Julie)逐渐萌生了好感,慢慢爱上了她。
当后来克拉拉告诉他朱丽叶将要嫁给一个意大利伯爵的时候,内心遭受巨大挫败感的勃拉姆斯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作为对这件事的回答。
他为他最喜爱的女低音声部,创作了一首实际上是他内心写照的声乐《狂想曲》,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女低音狂想曲》,把它交给了克拉拉,当作他赠送给朱丽叶的结婚礼物。
据克拉拉和她女儿们的回忆,勃拉姆斯亲自为克拉拉演奏了这首作品。
克拉拉在日记中写道:“约翰内斯给我带来了一首完美的作品……歌词采用了歌德的诗《冬游哈尔茨山》……他说这是他送给新娘的歌……在我看来,这件作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
克拉拉的第七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尤金妮娅则在她的回忆录里写道:“当钟声响起的时候,我和大姐玛丽正在餐厅里。
我们听见勃拉姆斯走进妈妈的房间。
随后,那里传来了深沉而庄重的乐声,我们就一直听着。
后来勃拉姆斯走了,妈妈就来找我们,像是受了很大触动。
那是勃拉姆斯第一次给她演奏《女低音狂想曲》。”
《女低音狂想曲》的歌词采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歌德所写的一首比较冷僻的自由体诗《冬游哈尔茨山》(HarzreiseimWinter),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和营造的氛围比较压抑,也不太容易理解。
原诗德文有88行,勃拉姆斯只选择了中间的一部分作为《女低音狂想曲》的歌词,篇幅大约占全诗的14,共三段,先是描述了一个悲观厌世的孤独者迷失于荒寂和自我满足之中的情景,然后祈祷爱情之父带给他希望,以抚慰并医治他那受伤的心。
歌词如下(中德文对照):
可是走在路旁的,那是谁?(Aberabseitswerist’s?)
他的道路迷入丛林里,(InsGebüschverliertsichderPfad,)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