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是一桩两大家族实现永久和解的婚姻,通过这种联姻,勒内巩固了对洛林的实际拥有权,而安托万则实现了让其后代孙辈继承洛林的愿望,从而彻底结束了两大贵族为争夺领地继承权而进行的长达十多年的激烈争斗。
1483年,54岁的约兰德去世,一生为腓特烈二世生下了六个儿女。
在《勒内王的女儿》这部诗剧中,亨里克·海茨将历史上的约兰德早年生活的部分史实加以浪漫化地虚构,剧中的约兰德被描绘成一位先天失明的美丽公主。
但事实上,除了约兰德嫁给了沃戴蒙的腓特烈二世(世袭伯爵,在剧中改称特里斯坦)这个情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外,剧中的其他情节和角色都是虚构的,更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证明约兰德天生双目失明。
《勒内王的女儿》在19世纪的欧洲曾经十分流行,剧中的女主人公以一个圣洁的“睡美人”
形象倍受欧洲读者、观众的喜爱,1845年在丹麦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有的还加以改编。
在俄国,这部作品最先由费奥多·米勒(FyodorMiller)译成俄文。
之后,弗拉基米尔·祖托夫(VladimirZotov)根据这个俄文译本对它进行了扩编。
祖托夫把海茨原作中大部分的神话元素都剔除了,使摩尔人医生伊本哈吉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医生而非一名巫医;他还用勃艮第公爵罗伯特替换掉了原作中的杰弗里,并新增如下情节:罗伯特起初是约兰塔的未婚夫,后来爱上了别人,想把约兰塔让给好友、迷恋她的沃戴蒙伯爵,于是申请解除婚约,得到了勒内王的首肯。
剧作家莫迪斯特·柴可夫斯基则以祖托夫的俄文扩编本为基础,为他的作曲家哥哥重新编写了一个适合舞台表现的歌剧脚本,从而为柴可夫斯基根据这部外来戏剧创作一部俄国歌剧奠定了基础。
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说,《约兰塔》的内容虽然不免有些荒诞,但剧情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
音乐和戏剧性也都配合得比较到位,特别是其中的女高音咏叙调“为什么我从前不知道?”
、两首男中音咏叹调“两个世界”
和“谁能与我的玛蒂尔达媲美?”
,算得上是整个俄罗斯歌剧中比较经典的唱段。
所以尽管柴可夫斯基本人对这部歌剧不甚满意,认为没能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但当时观众的反应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当年甚至有评论认为《约兰塔》比同一天首演的《胡桃夹子》更加出色。
然而只有时间才能说明一切。
从两部作品首演之日起到今天,现实似乎表明,除俄国本土以外,在世界范围内上演的广泛性、频率和公众的认知度、受欢迎的程度等方面,《约兰塔》从来没有取得过《胡桃夹子》所获得的那种成功。
这似乎不单是《约兰塔》的宿命。
对比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和芭蕾这两种舞台艺术,就整体而言,可以说他的全部歌剧加起来(包括称得上是杰作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也不如他的三大芭蕾舞剧的影响力大。
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能探讨的问题了。
自1845年海茨的《勒内王的女儿》问世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源自这个故事的改编之作除了柴可夫斯基的歌剧《约兰塔》外,还诞生了其他类型的舞台和影视文艺作品。
1893年,《勒内王的女儿》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被改编成音乐剧在百老汇上演。
1913年,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唐豪塞电影公司根据《勒内王的女儿》拍摄了一部同名无声电影。
1990年,德国电影导演冈瑟·舒尔茨又根据这个故事,以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为拍摄地,将它改编成一部时长不到90分钟的古装奇幻文艺片《爱之光》(DasLichtderLiebe)。
也许,这个故事今后还会被人拿出来继续改编演绎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